黄乃裳乃真基督徒

特别报导

另一位受邀主讲人黄碧瑶博士,是黄乃裳曾孙女。她曾以其曾祖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她在澳洲Monash University亚洲历史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并于2009年获博士学位。她坦承,作为当时黄氏家族成员中的唯一基督徒,在得知曾祖父为基督徒时,十分意外,也倍感兴趣;加上,她在阅读有关黄乃裳的中英文献时,发现对黄公评价有落差──中文文献多对黄乃裳赞誉有加,然而英文文献却对黄乃裳的评价偏于负面。为此,黄碧瑶决定查审原始资料,以找出一个较为平衡的观点。

黄碧瑶博士当日的分享以“黄乃裳与基督教──十年回顾”为题,侧重介绍其(以英文写作)博士论文完成所引起的涟漪。

她首先谈及的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题目:黄乃裳到底是不是基督徒?这对于大部份诗巫华人而言,黄乃裳是基督徒似乎是无可争辨的事实;然而,在许多(诗巫以外)出版文献中,对于黄乃裳是否从始至终都是基督徒抱有极大的怀疑。这些参考文献中,提及黄乃裳不是终生的基督徒的“证明”主要是出自其自传──《黄绂丞先生七十自序》中所写:“回想自三十七岁至四十七岁,十余年之中,见夫外力之侵略,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妄希有所效力于国家。机端偏于彼方,而于宗教,俨成为默示录第三章十五节所云,‘不冷不热’之态度,但自二十岁已誓愿至死之日,于有机会。无论何等人,必对之阐扬赎罪救灵之大道”中的“不冷不热”之态度,怀疑黄乃裳当时已离开基督教信仰。然而黄碧瑶却指出,如若真的离教背道,为何又说自己一旦有机会就向人传教,“阐扬赎罪救灵之大道”呢?!

只是,这“不冷不热”又该如何解释呢?黄碧瑶指称,当时的美以美教会发生了“个体赎罪”(individual piety or salvation)和“社会福音”(social salvation))之争,并分裂成为两派:一是以李丞恩(Nathan Plumb)所领导的一派,强烈推广“个体赎罪”,李也是大教会的公认领袖;另一派则是以武林吉(Dr Frank Ohlinger)牧师所领导的推广“社会福音”。“黄乃裳是大力支持教教育和慈善两样,不但带给民众福利也同时传福音,一举两得。而这内部斗争也对他有了影响。”由此推之,黄碧瑶认为“不冷不热”或更多是指向黄乃裳对于当时美以美会的不满而有的态度,并非指他自身对基督教本身的信仰有所动摇。同时,自序中还有多处的例子都可以证明黄乃裳的基督信仰。另外,黄碧瑶还找到黄乃裳叫自己胞弟牺牲收入去教会教英文的记录。

当然,也有人会抛出黄乃裳自序是否可信,因他很可能是因了美以美会历史学家邀请而写的。对此,黄碧瑶举了现代学者朱峰及极有威望的民国海军元老萨镇冰为证,前者在研究黄乃裳时表示:“黄写自序非常‘认真慎重’”,而后者则为《黄绂丞先生七十自叙》题签,以此推论黄乃裳自序是足够真实的。况且,黄家的家训为“信”,黄乃裳当不会为了满足美以美教会的要求,而写其不相信之事。

黄伍琼(黄乃裳之女)曾说其父亲每日做饭前祷告;黄乃裳逝世前也曾嘱咐其妻要将十字架放在胸前;死前(72岁)的黄乃裳仍劝说自己的弟弟不要抽鸦片,并写道“吾谨守基督教,不敢稍有放松”,劝弟弟信教,改过自新。

黄乃裳曾在《左海公道报》发表的文章〈宗教观〉:强调基督教带给国家先进动力,促进竞争心,提升道德素质……必须耶教以振奋吾国者,以耶教之宜予立宪,宜予自治,宜予爱国, 宜予效忠, 宜予善己,宜予善群, 宜予国交,宜予实业,此则属经世之观耶教无不足以纲维之主宰之,而有余。

黄乃裳也曾于1912年,在福州举办的基督青年会(YMCA)年议会上表示:“在十年内,中国将成为一个基督教的国家,我将满头白发,我的力量会越来越微弱,但是我还是坚信我能活着看到那一天。”

种种证据足以证明,黄乃裳从始至终都是基督徒。

将黄乃裳推向了世界的平台
黄碧瑶博士论文于2011年出版第一版英文版书籍,这十年来,世界各地有18间主要图书馆收录了该书。具学术价值与意义的英文《黄乃裳》专著出版,实则也将黄乃裳推向了世界的平台,连带著诗巫也进入了学者的眼帘。近十年来,有关黄乃裳的英文作品接二连三地问世,对黄碧瑶是意外之喜。

在中文资料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术刊物、媒体关注、公众关注,甚至还有一部探索黄乃裳及其历史遗产的电影问世。其中许多作品都提供了新的解读和观点。除了传统的学术和历史著作,黄乃裳的记忆也催生了短片、戏剧、网络文章、社交媒体帖子、个人博客和 Youtube视频,及各种纪念活动。有关黄乃裳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源源不断地出现了。

她也观察到,当前时代的史学潮流是对传统上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估,并且发现不是每一位历史人物都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如:英格兰的爱德华· 科尔顿(Edward Colton)、新西兰的约翰· 汉密尔顿(John Hamilton)船长、美国总统杰斐逊(Jefferson)、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等等)。这些曾经的历史英雄,在世界各地的遗迹、遗址和纪念碑都在经受时代的考验。 如今,世人更多地宣扬种族平等,

男女平等或至少承认过去的不公正,甚至还有人在追责求偿,于是一些过去的英雄历史人物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不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精神。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存力取决于当今现代价值观如何评估他们对社会进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文创意、科技发展、道德观念带来的影响。

那,现代价值观是如何评价黄乃裳的呢?黄碧瑶将相关的中英资料分为六方面:

  1. 传记作品:近十年来,有一篇对黄乃裳自传重要的考订及新出现的一些有关黄乃裳的传记文学和小说。
黄乃裳的传记文学与小说
  1. 基督教:近年来,人们对黄乃裳的精神信仰和献身基督教的关注加深。黄碧瑶特别指出,全球对黄乃裳的基督教信仰之关注,比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教授和世华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可柔博士(Dr. Carol Hamrin)就曾邀黄碧瑶在她担任主编的三卷丛书《盐与光: 影响近代中国的信仰人生》中,为黄乃裳撰写了一个章节。在该书出版后,有关黄乃裳基督教的英文文章陆续地出现在美国神学院大学官方网站及个人部落格里。“李可柔指出黄乃裳用基督教的利他主义来启发民众的‘公德心’,并激发出人民心中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代表了一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中国基督徒的理念。”黄碧瑶称,“在英文的网站上,黄乃裳已经常被称为‘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impressive Chinese
    Protestants of the Imperial era.’(在帝国时代其中一位最有影响力和动人心炫的中国新基督教徒)!非常振奋人心,他的基督教信仰不但没有被遗忘,而有了全球现代性的认同和诠解。”
  1. 新闻与出版业:重新评估黄乃裳的参与或创办报纸及其意义。4.1911 年辛亥革命:在 2011 年“辛亥
    革命100 周年”官方纪念活动中,黄乃裳的定位从“参与者”上升为“领导者”。
  2. 公众对黄乃裳的公共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的兴趣:黄乃裳所倡导和遵守的生活原则,如今表现出一种值得效仿的道德品质和公民价值观.
  3. 经济贡献:黄乃裳开创新殖民地的创业精神被强调为“福州精神”,他的事迹激励着海外华人,并为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进展提供了潜在的联系。(详细内容可参黄碧瑶著的第二版〔中英双语〕《黄
    乃裳》)
中英合辑的《黄乃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