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075期

我思故我写:家庭祭坛的凝聚力

文/ 牧园 起初,开始家庭祭坛是在孩子幼年时。 我们一起读经,轮流祷告,还分享读经心得,以上帝的话语彼此激励。大家把家庭祭坛固定在星期天;除非在时间上不能配合得来,我们才改时间。 后来,孩子开始出去深造,我们便以电话联络,询问孩子生活近况,有什么需要代祷。在外地的孩子遇到生活挑战千变万化,有时灵命高潮,有时在低潮,真的需要以祷告支持。我们时时提醒孩子要把上帝的话语记在心里,求上帝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他们,要系在他们颈项上,刻在心版上。 当老么也出去深造时,留下我们两个老的,继续进行家庭祭坛。同样的星期天,同样的地点,只是人数少了。但是我们深信上帝必借着我们同心合意,以上帝的能力庇护这个家,免得被撒旦摧毁。 家庭祭坛是一个凝聚力,凝聚家人的感情。它也可以培养出良好属灵素质,带来教会复兴。

想到写到:五十年后的夫妻想到写到

文/ 许世韬(退休校长)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他邀请了四对二、三十岁的夫妻,将他们分开在不同的化妆间,请专业化妆师将他们化妆成为五十年后的老人。预定时间过后,将他们全部请出来,安排在单独房间内会面。当他们各自看到自己的另一半时,那真是一个非常震撼的时刻。因为每个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个老态龙钟,白发斑斑,年近八十高龄左右的老人,与现今的伴侣判若两人;但事实摆在眼前,这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五十年后的样子。 据报告,当他们相会后,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言喻的感受。于是邀请他们做了真情告白。 有人说,我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五十年后,我们会变成这样子;有的人热泪盈眶,紧握对方的双手说,我们居然就这样走过五十年,对你有亏欠,感恩有你作伴;有的人只能深情注视着对方说,但愿下一辈子我们还会在一起,因为你是我的最爱;也有人对居然说,我真不忍看到你老弱无助的样子,我希望你先我而去,让我可以好好陪你一辈子。 简言之,这时他们都说出真心话。也许只有到了古稀之年以后,夫妻才会更珍惜这个百年的婚约。 重新注册成为夫妻 家庭问题专家说,夫妻的感情比较“特出”。他们年轻时也许比较放荡、自负;但是到了年老时,才会更成熟。婚姻专家说,不是夫妻不会相骂,而是相骂后还会和好如初,这就是夫妻难得之处。 担任十几年的婚姻注册官,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一对夫妻,牵着年幼的子女来到办公室,要求重新注册成为夫妻。原来当初由于各自太意气用事,太固执的缘故,就因一件芝麻小事,相持不下,后来居然愿意协议离婚。分开后,才慢慢看到对方的长处,了解到对方才真正是自己的最爱。婚约签署完毕,两人相拥而泣,誓言此后一定会珍惜这段婚姻。 最让我气愤的,是为一对要离婚的年轻夫妻做协调劝解时,虽然经过苦口婆心劝解后,女方已颇有感动,但男方却执意不改,不愿意接受调解。当时真让我想赏他一把耳光。 许多社会问题都源于家庭,而家庭却是由一对夫妻组成。如果,只有两个人的“家庭”都不能组织好,如何能给子女做好榜样,又如何面对更多人的社会。 圣经不也这样说:“ 你们做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你们做丈夫的也要按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彼得前书三章1-7 )

少年行十诫:当孝敬“父母”

文/刘劲升(学生) 引言 出廿12:“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这么一句关于十诫的“描述” 在教会流传:十诫的首四诫提的是爱神,之后的六诫却提到爱人。是的,但我们尽好对上帝的职责后,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苏辙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实在无法拒绝我们必须孝敬父母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的“父母” 在约书亚记第七章,我们可以发现当有一位以色列人犯了罪大恶极的事,“家”里的人们都会竭尽所能地找出是谁干的。 他们会按照支派、家族、家庭、户的次序逐次追查下去。而在路加福音第二章,耶稣的父母要去伯利恒报名上册,因为约瑟是大卫家族的人。这里也同样提到“家族”(宗族)的概念。 那么,“父母”,是谁呢?当以利沙称以利亚为他的父亲、亚伯拉罕被称为我们的信心之父、狄波拉被称为以色列之母时,“父”与“母”的定义似乎又和我们属世的认知有些不一样。 容我这么说,“父母”意指除了我们肉身的父母,广义上还可以涵括我们年长的长辈以及我们属灵的领袖。 尊荣与陪伴 孩子,需要尊荣自己的父母;在创世记九20-27 中,含遭受挪亚的咒诅便是一个例子。当含看见自己的父亲挪亚因酒醉而赤身露体睡着时,他不但没有立马为挪亚遮盖身体,反而还去向另外两个兄弟报告父亲的丑事。挪亚在当中受到了羞辱,含为此遭到父亲的咒诅成为他另个儿子——闪的奴仆。 身为青少年,我们无需也不可在别人面前使自己的父母丢脸。箴卅17:“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实在的,当我们贬低自己的父母时,我们就是对他们不敬,是犯了第五诫,会遭到咒诅的。 路得记一16 这么记载: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 上帝。”虽然路得的丈夫去世了,她仍然对自己的家婆不离不弃,服事忠心。反观自己,是否愿意陪伴我们的父母? 我们是否愿意花时间随同他们去探访、去购物,甚至是坐下与他们倾心畅谈呢? 当父母年老的时候,他们不单单需要晚辈对他们的尊敬,他们也需要晚辈对他们的陪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切记,不愿意看顾陪伴自己的父母的基督徒,比那些不信的人还不好。 友善与礼貌 或许在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无法认同父母、属灵领袖和长辈,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与我们大有出入;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责备、讽刺或以不礼貌的口气对他们说话。提前五1-2…

怜悯之工:陪伴成长的义工

供稿/ 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 什么是志工?志工难道就是帮忙残障朋友解决外在障碍的?其实并不…… 从2008 年开始,每个星期六或星期天就有一班来自八打灵新市堂教会的“天使”,到美门残障关怀中心帮助当时一班刚加入这大家庭的青少年们认识上帝的话语;偶尔也会带他们到附近公园运动或进行其他活动等。每个星期天早上,这些“天使们”还会帮忙载八打灵美门的弟兄姐妹到八打灵新市堂进行崇拜。之后,再带这些美门朋友到茶室享用早餐。 除此之外,新市堂教会的“天使们”也教导美门青少年学习整理自己的生活卫生,让他们能在一个舒适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当时,美门的一些弟兄姐妹无法上学,“天使”就当起老师来,到美门教导。不仅如此,天使们有时身兼辅导员的角色,聆听少年们的内心世界。 虽然现在每位美门的青少年人都有各自的发展,但还是非常感谢当年那些“天使”的协助,让这班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93 年开始推动关怀残障人士的事工,两年后在八达灵设立第一间美门残障关怀中心。之后又陆续在甲洞、金保和芙蓉设立了3 间美门中心。 2003 年,我们对残障人士真诚的服务与成就获得有关当局批准注册为“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随后我们在巴生、馬六甲、曼絨、蒲种等地设立美门中心。 欲知更多关于志工的故事或成为志工,可以致电03-78736579 向Ivy 询问详情。

忆苑缅怀:怀念忠心的属长—— 萧莲娇老姐妹

文/ 夏长华(退休牧师) 今年(2016 年)2 月11 日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事奉至4 月9 日时,吾女忠贞寄来电邮函,告知萧莲娇老姐妹于当天清晨蒙主宠召,内心为之一震。略作沉思,回想老姐妹一生爱主爱人,为她为主打了美好胜仗而感恩,迳将其懿行整理后略述一二如下: 老姐妹是感恩的人。她在年轻时生了恶疾,几乎病危,亲人迫切祷告,求主可怜儿女尚幼及家庭需要,求神怜悯,蒙神垂听,神迹般好转。此后她一生以感恩的心,回应主恩参予教会事奉,特别在属长、妇女灵修班及主日敬拜等积极参与。 老姐妹是传福音的人。在担任属长期间,积极带领夫家、叔叔等不常到教会聚会的亲友们归信主,并常向邻里传福音,其媳妇也在爱心劝导下归信主耶稣。她有基督的心,愿彰显主使主名高举。 愿在天家喜相逢 她是有爱心的人。每当传道人来探访,她总是善待牧人,逢年过节她不忘主仆辛劳,不忘分享主爱送礼给主仆。她相夫教子活出基督的爱,使家人能传承基督的爱,热心为主;特别是令幼郎从少年迄今均活跃在神家,成为教会的信徒领袖,均赖她爱神爱人潜移默化之影响。 她是关心子孙者。她在孙儿适婚之年,总是留意协助选择配偶,曾有一年在新年期间,吾女赴诗巫舅父家过年,被老姐妹获悉,马上陪孙儿来见面。蒙主牵线,数月后开始交往,如今成为恩爱夫妻,实在感谢老姐妹关心之赐。 老姐妹一生有不少懿行,她克勤克俭,相夫教子,使家庭在稳定中成长,她活出信仰,走完人生旅程。祷愿其亲属儿孙们持续步伍先贤脚踪行,忠心为主。老姐妹已息了劳苦,作工的果效随她,诚愿我们亦期待与老姐妹在天家喜相逢。( 笔于墨尔本)

宣教学堂:你要宣宣教教

文/ 柯念慈(天道堂主理牧师) 一艘救生艇至少都有三位救生员。救生员的责任是拯救溺水的人,这也是他们的使命。教会就像一所训练救生员的营地,而基督徒乃是救生员,以福音来拯救那些被陷在罪恶和正走向灭亡的人。这个救人的工作一般被称为“宣教”。因此,作为一个基督徒,你要宣教! 一.什么是宣教? 宣教就是基督徒在耶稣的差遣下,越过信仰、文化和地理的界限,去从事布道和社会关怀的工作,引领不认识耶稣的人作祂的门徒,协助他们遵行上帝的旨意,在地如同在天。因此,简单来说宣教就是你向任何一个跨文化的人传福音,并且关心他的身心灵的需要,引领他相信耶稣,并且教导他怎样作一个好门徒。 二.为何要宣教? 主耶稣在复活四十天时,召聚门徒到橄榄山上,交付他们一个大使命,说:“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这个使命的重点是“使万民做主的门徒”。无论是出去、施洗、教训人遵守主的道,都是使人做主门徒的方法。既是主耶稣最后交代的事,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一个基督徒可以轻忽这使命。 今天,每一间教会都希望增长,都希望人增多;于是乎想尽办法吸引一群数目庞大的人加入教会。但来教会的并不都是主的门徒,有的还没信耶稣,或信了也不成长。单单把人带进教会不是完整的宣教,更没完成大使命。很多教会有很多好玩的聚会和节目,但却不造就门徒。有很多活动,却忘了布道拯救灵魂,关心人的身心灵,栽培他们。很多教会召聚一群人摇旗呐喊,却没有差遣人出去布道宣教。曾经何时,救生员训练营——教会变成俱乐部,失去了救人的宗旨,任凭身边的人走向灭亡。你的教会是否也是如此,成为“宗教俱乐部”,不顾世人沉沦? 三.谁应该宣教? 论到宣教,可能有些人会以为,那不是宣教士的事吗?甚至传道人,教会领袖都不一定要参与,信徒更不热忱宣教了。宣教冷感带来的伤害就是让许多人走向灭亡,教会渐渐衰退。其实从圣经里让我们看到,早期教会在宣教事工上是全体总动员的(徒七、八;十三2)。 《直奔标竿》的作者华里克牧师说:“如果你是从别的教会来的,你必须先知道,这个教会不是为你设计的,这个教会是为那些未曾加入教会的人设计的。如果你是从别的教会来的,你必须愿意服事,并参加事工,我们才欢迎。如果你只是来参加聚会,我们宁可你让位给那些还未信主的人。” 我想华里克牧师很有远见,也坚定持守主耶稣所交付的大使命;虽然会得罪一些人,但从长远来看,上帝会祝福他们的教会。 如果我们加入一间教会的目的只是为了社交、活动、福利,那等于加入一般社团一样。其实在教会中,很重要的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要清楚知道,信了耶稣,自己是耶稣所差遣在这地上宣教的使者。 因此,每一个基督徒都要一起配搭,去布道,去关怀,使万民成为主的门徒,否则便失去耶稣救赎我们,使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意义。 你相信耶稣吗?你是基督徒吗?若是,主耶稣已经差遣你去宣教。你若不是被差遣出去成为海外宣教士,你就必须在本地布道或做原住民跨文化的宣教事工。记得,你要宣教!

心系原住民:服事伊班甘苦谈

文/ 伍秀娟(台湾宣教士) 当我们在欧美,看到白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 先生出生在汉人家庭,从小被原住民收养,对这种滋味非常敏感。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需要玩伴。小时候,先生只会讲原住民的话,所以想跟汉人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他们说听不懂他说什么,就不跟他玩;于是,他跑去原住民小朋友那儿,那一群小朋友又说,我先生长得跟他们不一样,所以也不跟他玩。两边都不是“人”,没人愿意跟他玩,那种滋味是很痛苦的。 早期在台湾,汉人喜欢以“番仔”称呼原住民,是歧视的语词。说也奇怪,原住民大都不会讲台语(闽南语),却对这个称呼特别敏感。有时候带几位汉人朋友到老家玩,整个村民都很欢迎外地来的贵宾;但是只要在言谈中冒出这句话,肯定整个气氛变低气压,单纯的原住民不会作假,脸上立刻表露出不高兴的脸色。 先从称呼改变开始我也瞭解许多状况是“说者无心”, 但对方“ 听者有意”;就如华人称呼伊班同胞“Lakgian”, 不一定有歧视,但伊班人就会感觉不舒服。事过境迁,砍人头的习俗早就改掉了,为什么硬把他们停滞在“不文明”的阶段呢?耶稣走到哪里,会带来生命的改变,例如税吏撒该、撒马利亚妇人以及门徒彼得等等。我们向伊班族传福音,不也是希望他们被耶稣改变吗?假如一面帮他们,“称呼”上一直原地踏步,您想结果会如何? 跟先生在伊班族群事奉了好几年,也会碰到“不愿意改变”的会友,此时圣灵会提醒我“他们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也知道华人为伊班教会付出很多,如果没有看到开花结果,总会“灰心失志”。请记得:“不要灰心,继续的帮助他们”,宣告他们会被改变,相信上帝在对的时间会扭转一切。我们的话是带有力量的,首先给他们肯定的称呼,从“Lakgian”和“土著”改为“原住民”,不管社会依然这么称呼,上帝的儿女必须领先带动,给他们应得的尊严。我们对换角色说吧,如果今天您是伊班人,您愿意人家称呼您“Lakgian” 吗?将心比心吧! 被传统束缚 今天的伊班族群,虽然自称是基督徒,事实上许多人依然被传统束缚。例如:把人的尸体搬进房屋之前要杀一头猪,抬尸体的要跨过猪。虽然教会牧师传道一再呼吁,就是放不下,改不掉。另外,死人所用过的东西都陪葬,明明只放在那里腐烂,但还是改不过来;过去只有草席、枕头、刀等等,现在加了音响、沙发……我想,以后就是死者所用过的电视、电脑啰! 有时候,我们夫妇俩会想:伊班族的穷不是没有原因的,紧抓着传统不放,不但失去上帝的赐福,该省的钱(用死人用过的东西,不必再花钱买)也都乱花。看到他们依然故我,心里难过无比,只有继续为他们守望代祷;因为只有在圣灵的光照下,人的生命才会被改变。 伊班人全然令人失望吗?也不尽然,上帝给他们其他的恩典是我们华人没有的,比如足够的抵抗力!第一次看到伊班小朋友在教会广场踢足球,忽然下起大雨,衣服都淋湿了,我大声喊着说:“快回去换衣服,不然等一下会感冒,”他们用怪异的眼光看我,继续玩他们的,雨下得愈大,他们玩得更起劲。第二天发现,竟没有一个感冒的。从那时候起,下雨时我不再催促他们进屋。不但如此,喝生水肠胃没问题,在肮脏水沟里游泳也不会有皮肤病,这些都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抵抗力。 随遇而安的天性 另外,他们容易随遇而安。诗巫有许多已经倾斜的房屋,华人不敢住的,伊班人却没问题,就算下雨天都要涉水(臭水沟)也无所谓。记得有一次,诗巫下大雨而街上多处淹水,我看见华人老板为着零件被浸水而烦恼时,伊班小朋友却趁机在淹水的地方游泳。 从以上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上帝给每一个族群不同的“恩赐”,当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彼此欣赏,绝对不要歧视对方,以同理心的观点来面对。耶稣在约翰福音里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让人看出我们是祂的门徒。

心系原住民:国语事工傻傻做

文/ 陈华新(古晋马当堂主理牧师) 我家乡可说是靠近伊班人地方,爸爸可说一生都在伊班长屋赚钱养家;我曾祷告主:若有伊班(或说原住民)同胞在我牧会期间来到我牧养的教堂敬拜主,我就要向他们传福音做为回馈。 2008 年我受委派在晋圣堂牧会,就有附近的原住民来教堂,心中就想到曾向主的许诺。虽然用诸多的藉口向主婉拒,就如:语言不通,但神感动一会友成为我的“咀巴”,他流畅的传译,加上我激情的宣讲,就种下我投身国语事工的用心。八年来,我还不曾说过:我不要了。 事工开始到第二年,聚会人数超过一百;上帝也实在看到我的确在语言上的困难,第三年就让年会委派一位能讲国语的牧者来。感谢神赐予一位全时间的国语牧者来牧养群羊迄今。 “接住”被丢的事工 四年前,我受委派到马当堂,记得那年第二个主日下午正在进行执事会,楼上“乒乒乓乓”乐器声,大家都不知道原因。上楼一看,原来是教区布道执行会在马当堂这里开始原住民事工的聚会,他们安排三一堂的国语传道来负责。来的人多是三一堂国语事工的负责人和本地几位在三一堂聚会的信徒。 堂会有些执事莫名而旁观,我也不参与,生怕被看为多事。但心中向主祷告,因为这里有很多原住民。若我第一次讲道有人决志归信,我就去做。第三个月的第三个主日下午安排我证道(由一位懂华语的伊班姐妹传译)。证道后呼召竟全部决志信耶稣,内中四份一是慕道友。 第四个月开始,我欢欢喜喜的加入马当堂国语事工的团队迄今。2014 年,当聚会人数来到一百五十位,堂会向年会要求委任一位全时间的牧者来,神也为马当家预备了一位传道来牧养群羊。 三一堂传道则转移目标去三马拉汉,我也同时转去三马连“接住”蒙恩堂决心要“丢”的国语布道事工。 我同样向主祈求:在三马连的原住民若有五十个人连续一个月的出席聚会,就是神要我留在这里继续的事工。结果除了达雅新年期间,人数都在保持五丶六十位。感谢赞美主的恩典。 文化的会通问题 这一路来,我是有心去做工,这是事实。心中祷告主的同在,恩主的同工;语言的困难是事实,但也是藉口罢了。我认为真正的难处还是文化的会通问题,华人和原住民虽同处一州,但确实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不过爱心会遮盖心中的隔阂。 就说我好了,我是来自有洁癖的家庭,有一次家庭探访时拿到一杯嗅鱼腥味的白开水,知道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吃十分挑剔。我说:“主啊……”,结果还是勉强喝下,这一喝也解开我多年来的“洁癖病”。你说,这不是神的工作吗? 如果问我说,在原住民事工上最喜乐的事,应是确定有好邻居归信耶稣,这是我完全没想过,神如此这般赐我跨文化服事的机会。 近年来,教会在原住民事工上,无论是人力丶财力又或是祷告上都有付出;但还是有加把力的空间,反而信徒们对种族的偏见和岐视仍还未根除。 当然,教会一定要正视I 化排山倒海的对原住民的攻略。林弟兄曾对我说:“砂州是最后一州,可以自由的公开的向原住民传福音的机会。…

心系原住民:城市原住民福音发出呼声

曾经以为原住民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大多居住在乡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有愈来愈多的乡区居民涌入城市生活,原住民已来到城市,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距离已不再遥远。 根据某项统计,目前已有51% 原住民迁至城市地区,为此,原住民福音事工是迫在眉睫的。 有鉴于此,吾会早在10 余年前开始了推动国语福音事工,并在刘会先牧师的努力下,现在砂拉越各大城镇的教会,都已有一些堂会开始国语聚会,甚至在美里教区还设有吾会属下的第一间国语教堂——杜当堂(Gereja Methodist Tudan)。 古晋国语事工的起始 身为整个国语福音事工的领头羊,刘会先牧师先是在古晋牧会时,分别在三一堂与信心堂讲道时向会众抛出了这个异象,并得到三一堂会友的积极反应,包括了原来就在三一堂参与英语聚会的原住民会友。 “然而,要开始国语聚会就要面对最主要的问题即是,我们应该如何牧养这些原住民信徒,毕竟这是一项全新的事工,大家都没有经验。” 后来,在时任布道部原住民小组组长许广铮牧师的建议下,还有牧职部的支持下,他们决定向婆罗洲福音教会(BEM)商借一位牧师,于是Peter Mutang 牧师就成了第一位被借用的牧师,并在三一堂牧养原住民信徒。对原住民社区展开了社区关怀的工作,以接触更多的原住民。 “可能是因为原本在三一堂参加聚会的信徒多为弄巴旺族原住民;再加上Peter Mutang 牧师本身亦是弄巴旺族。因此,当时的三一堂所牧养的比较多是弄巴旺族的弟兄姐妹。” 5 年后,Peter Mutang 牧师合约届满,由另一位从BEM…

砂华人年议会会长六月份事奉一览

• 参加第11 届卫理大会 • 主持婚礼 • 真元堂90 周年庆典证道 • 参加牧师娘团契职员会会议 • 福源堂十架精兵主日证道 • 参加泗里街教区敬牧会 • 参加全国卫理代祷勇士大会 • 出席亚洲卫理大会 • 参加诗巫西教区敬牧会…

抓鼠有感:从尊重开始

6月初达雅节是达雅族的丰收节,许多原住民朋友都会回乡过节。向来都知道这节庆的欢腾热闹,只是惭愧得很,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能亲自参与盛会(今年也因出门而再次错过)。扪心自问,总觉得自己对原住民邻舍的关注远远不足。 即使有许多原住民就生活在我的周遭,但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求学过程中,都不曾与他们有过任何交集;更因着对他们不了解,过去自然也是敬而远之。 进入卫理报工作之后,我才有比较多的机会“认识”原住民。说是“认识”,其实严格说起来,仍然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概念--透过报导、消息、採访,了解一些原住民的故事及事工。当然,对于他们的观感与理解自然也渐渐有所改变。 真正与原住民有了一小步的近距离接触,是因为所属堂会推动国语事工已有经年,有越来越多原住民加入我们的大家庭(毕竟教会牧区内本来就有不少原住民)。只是,由于他们一般都参与国语崇拜,如若没有参与国语事工服事,基本上交流的机会也是极少。 语言并不是最大的障碍 然而,就在这极少的机会中,我有数次与原住民弟兄姐妹一同服事的经验。当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相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另一种的“少时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每每都需要旁人协助,才能把话表达清楚,或听明白他们的意思。不过,至少对我这向来因“语言不通而恐惧”的人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突破。于是,鼓起勇气接受了国语事工牧者的邀约,日后有一次机会能到他们当中证道(虽然还是得靠人来翻译)。 说实话,当我看到陈华新牧师的服事见证(页6),才深深自叹远远不如呀! 陈牧师即使不谙国语、伊班语,但靠着他人翻译,服事了一批又一批的原住民。可见,语言并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阻拦其实是我们的心--有没有从心里真正愿意关爱这些邻舍,愿意为他们付出一些些?是不是仍带着优越感,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他们?是不是认定他们就是一群需要华人信徒不断扶持却依旧扶不起的“阿斗”?是不是对他们的文化嗤之以鼻?是不是非我族类,就其心必异…… 或许,不管我们接下来能在原住民长屋事工或国语事工中投注多少心力、人力、奉献…… 但最起码,我们对他们的心态与态度都得调整,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尊重,或许就如伍秀娟宣教士说的,至少在称呼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同时,常在祷告中记念他们的身心灵各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