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文字到底是让人感觉被接纳还是被拒绝?世人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到底是看重还是看轻?是想要拥抱还是想要逃离?世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生活,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有所了解……”莫非老师在最后一堂课“如何写出耐读的爱”时点出,基督教的文字有时太多属灵术语,也过于说教,以致很难“进入”教会外的世界。尤其是我们常不自主地带着一种假设──世人都读得懂我们的语言方式,而且与我们同一阵线。事实上,我们的语言需要“翻译”(以世人熟悉的语境与方式),才能真正达到信仰的沟通。

莫非老师特别提醒学员们,我们首先要爱对方(非基督徒),而不仅是把他们当成“传福音的对象”。当我们有这样的自觉,才会愿意谦卑调整自己的文字姿态与语气,收敛一下无意间透露出的霸道与优越感,代以真诚的爱,而且是越来越耐读的爱!

基督徒最受垢病之处
她指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彼此之间其实是存有误会的,以致二者常落在一个对立面。为此,莫非老师根据美国基督教巴纳调查(Barna Survey)所归纳的六方面,为基督徒通常被非基督徒所垢病与讥讽的地方,包括:

1. 假冒为善:非基督徒认为基督徒是“说一套,做一套”,虽然普遍有道德优越感,但摆出来的多是已修饰的形象。非基督徒会观察基督徒是否言行一止(当然基督徒不仅看行为举止,更看行为动机)。世人为如此以行为准则来要求基督徒,事实上与我们向世人传递的信仰重点──道德行为──有关。换句话说,当我们常以道德条框要求世人,世人反过来也会如此要求我们。莫非老师表示,基督徒应该要适度地让软弱透明化;尤其不要以一套标准要求别人,还假装自己已经做到。基督徒坦承自己的不完全,并无碍于“耶稣是那一条完整的道路”!

2. 太重传教:非基督徒认为基督徒其实就是“属灵猎头”(Spiritual Head Hunter),即使我们在积极认真传福音,世人却误以为我们在争“业绩”,动机不纯。然而,我们可以理解,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被促销”(到底是真的关心我这个人,还是要达到目标?)因此,莫非老师提醒学员,不要以带着目的地接触未信的对象,首先要将他/ 她视为一个宝贵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目标”!

为此,莫非老师建议我们在后现代的处境下,要进行“关系布道”,让福音生活化,生活福音化,改变传递信仰的方式,主动渗透。另外,要顾及上帝的形象,我们是上帝的管家,不要粗鲁与强迫地推销上帝!我们需要靠圣灵的帮助,才能传递清楚,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化地来传讲丰富的信仰(如“信耶稣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狱”)。

3. 反同性恋:有些基督徒过于仇视同性恋者,表现极端,有着不合理的恐惧与轻蔑。因此,基督徒的道德相对论常会将基督徒带来负面形象。基督徒需要真正地了解同性恋者,为他们祷告,建立教会资源辅助。莫非老师举例说明,当教会要开一个课程教育会友,应该是处理各种性议题(如同居、色情网站、婚外情等),而不应只是单针对同性恋,乃是建立一个正面处理程序。

4. 封闭自固:基督徒谈理性,却很少与世人分享感性与生活部份。莫非老师指出,基督徒应该离开我们的安全区,真正进到人群中活出爱,与世人一起受苦,负起社会责任。然后,向这些非基督徒揭露信仰里的丰富层面。

5. 过度政治化:有些地区的基督徒过度参与政治,欠缺适宜的政治态度。对此,莫非老师建议,基督徒应要有合适的政治态度,要学会尊重人,关注某些议题(如环保、教育政策、色情业的管束、第三世界的公义、媒体里的道德标准、人口与毒品贩卖等)。当然,也可以加强了解耶稣的政治观。

6. 论断定罪:不要轻易论断定罪。莫非老师指出,虽然审判是圣经的主题,但圣经内有关定罪的经文,却没有论断来得多。事实上,我们要传救赎的福音,而非定罪的语言(约三17)。同时,我们要分辨场合来进行教导和辅导。单单定罪是没有办法让罪人认识上帝。

以上六点是非基督徒对于基督徒的观点,同时也涵括了莫非老师“化解"(回应)的对策!她提出这些来激发学员思考:到底世人所拒绝的是基督信仰?还是基督徒?

莫非老师最终鼓励学员们向耶稣学习(笔下或言语)分寸。当耶稣面对毁谤时,是如何回应呢?事实上,耶稣很少被敌意所困扰,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语,在情绪上大受伤害。面对那些控诉,耶稣以爱还赠。

另外,学习耶稣掌握对话的主权。从圣经中可以看见,耶稣有时会以不同方式来回答问题,他可以主动掌握对话权,重新定义对话。在那过程中,耶稣总是显出他的权威性,颠覆对方所问或所说的。事实上,主耶稣是在和人的灵魂对话。

再者,基督徒也可以用创意来唤起非基督徒的属灵胃口。最为重要的是,应该以真诚的爱来服事他们:为他们祝福,怜悯穷人,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对人谦卑温柔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放弃辩论与定罪,学习怎样用爱来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