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孟礼
  2020年9月3日,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会长池金代牧师进行了本会及其人生中第一次的“解圣礼”,要结束教堂运作的仪式。
池金代会长在拥有64年的木制讲台上宣告:

“这座圣堂──卫理公会罗马安鸿安堂,曾被奉献作为敬拜上帝的圣所,今日完成时代的使命,现在我们要将它所站立的土地以及其中所有的物件,将之奉献作为其他光明的用途。我们宣布这里不再是教会会众的聚会地点。"
接着该堂会友领袖黄长萍姐妹及执事黄长瑞弟兄上台把圣台的十字架及圣经拿下来。

  池牧师在训勉中从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凡事皆有定时,诞生有时、死亡有时、播种有时、收成有时;杀戮有时、疗伤有时;拆毁有时、建设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
  当天出席坡民会众包括47年前离开罗马安到外地的郑哲群先生,他与女儿一同前来出席这场告别礼。他的父亲郑振栋先生于1957-1976年出任开智小学的校长,因此哲群就住在学校的宿舍。他的童年及少年在罗马安成长,对于开智及鸿安堂印象尤其深刻。
陈惠祥夫妇就住在鸿安堂的左侧不远处,整天可以看到教堂。他说每天早上一打开窗就可以看到礼拜堂,这座教堂成为其心灵的驿站。其太太周丽莉由于脚受伤,不过仍然在孩子搀扶下,拄着杖到圣堂出席这项特别礼拜。他看到在下仍然作最后的说服,说“礼拜堂不能拆除,有坏可以修补,柱子下陷可以弄高”,可见他们对教堂要拆除有极深切的感触。
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处于诗巫西岸最下游,置身罗马安地区的拉让江岸边,又是屏南籍福州人聚居的湾岛,是“鸿安堂”的所在地点,邻近则是伊班人的巴湾阿山长屋区。
早于1914年,福州屏南籍移民中就有黄联科、黄联明、黄联球、黄则善、黄则岱、黄希仁、余长顺、余长现、叶向延等人前来罗马安地区垦荒。由于慕道心切,每逢主日他们划小舟前往稍为上游的木桂兰榕南堂(1912年创立)作礼拜。1915年,叶朝梁传道被派到当地牧养时,在黄联明等人的带领下,于靠近江边的地点建筑一间简朴的崇拜聚会所,取名为“福安堂”。主日为信徒崇拜聚会中心,平时又为学童就读场所。当时招了十多位学童就读,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1918年,江子述担任传道,黄联明等热心教育,关怀坡民子弟学业,开始组董事部。次年(1919年)聘请江子述为教师,正式招生授课,开智学校自此成立。1924年,会友人数逐渐增加,会堂不够用,于是决定兴建规模较大的堂校。蒙黄联球赠送地三依甲,得坡民同心合作,出钱出力,新堂校于1924年11月竣工;启用之时江边飞来一只鸟,拟似报平安,故易名为“鸿安堂”。1933年,黄希仁、余长旺等因堂址远近而意见不同,一些人要保留在罗马安,一些人要建在廿四甲,“道源堂”因此而成。不过,“道源堂”较早于1926年已在培英小学聚会。
1934年至1935年,在富雅各教士、陈良存(务德会会长)、江顺堂指示下,会友学生人数大增。黄则岱等因见原有的堂校不够应用,便发动会友坡众开始筹建新圣堂,在大家努力下,与林守叻校长兼代理传道竭力相助筹划一切,筹得经费,建筑了一座宏大又壮观的新堂。这座建筑物中间为圣堂,两边四间为教室。即是现有的开智小学礼堂,从此主日礼拜男女听道者不少过百人。

堂校分开
1941年,日本入侵诗巫4年,教会活动被迫暂停。主日有包秀华及黄英凤二位姐妹义务主理礼拜,参与崇拜的人仍非常踊跃。
1945年9月联军收复砂拉越,局势逐渐安定。光复后,圣堂里的设施已遭破坏不堪,幸得卫理公会总会多方协助,堂会始得完全恢复。
1948年,在陈修齐牧师领导下,成立妇女会服务会,并发起“一得一”运动,并在黄秀贞带领之下,受洗男女共达四十人。在经济方面,也因会友人数加增而达到自给而有余的境地。
  1950年,成立了青年团契,由余天楷担任首届主席。每逢星期六晚,聚会人数有数十人,堂会充满着一片兴旺气氛。
1953年,王继曾牧师牧会期间,见圣堂与校舍一起既狭小,又欠清静,遂与赵世云、余贞春、杨炳槐、余泽云、徐恒仰、江云香等筹建独立新圣堂。果然大得上帝祝福,募得大笔建筑费。不久,一座新圣堂便于1956年宣告落成。从此,鸿安堂与开智学校正式分开。
坡民不断往外搬迁
  1957年,在王继曾牧师的领导下,重整主日学,有7位教师,培育幼儿灵命。此外本堂的青年团契与妇女会团契也非常活跃,唯活动场所只有圣堂一个,不免有无法施展之叹。
  1969年,在当时还是传道的陈泽崇牧师带领及会友的同心协力下积极筹备,一座青年团契会所及牧师屋在圣堂后出现了(即后方扩建的两间)。以农村环境而言,当时教堂在建设方面已算完美。
由于境况变迁异常,原本以割胶为生的坡民面对橡胶树逐渐老朽,生产锐减,再加上胶价低落,砂共的造成治安动荡不安,会友不断搬迁,堂会活动也日渐消沉。在陈泽崇传道的带领之下,坡民逐渐转以务农维持生计。
1972年,林忠礼就任传道时,便发动会友租用土著地耕种稻田,一面申请政府津贴,一面亲自下田领导工作,并动用机器,蛮有成效。这是传道人对本区的一大劳绩。
余清传传道牧养期间,筹募修建圣堂、会议室及主日学课室。同年9月完工并举行65周年感恩礼拜。
  90年代后,面对坡民进一步的往外搬迁,青年人外流觅生计的影响,导致礼拜及聚会人数逐渐减少至只有十余人。堂会事工也无所突破,仅维持一般性的礼拜与各团契聚会活动。虽然如此,十多年来牧者们都不辞劳苦,不畏路途遥远牧养本堂。
  2015年,崇拜人数稍有微增至30位左右。执事、会友们同心协力推动主圣工。在刘惠清牧师带领下,大家的努力下,并举行99周年庆典。
  与道源堂合併为“道源鸿安堂”
2016至2018年,鸿安堂几经沧桑历风雨,旧木制建筑物成危楼,尝试了不同管道,最终选择与分隔86年的道源堂合并,携手共创未来。
该堂于2018年12月30日举行了最后一次的崇拜后,就移往道源堂聚会了。在“道源鸿安堂”两间堂会合并成立后,目前主日崇拜人数约达60-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