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福州宣教新婚太太去世

美以美的故事(31)

@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摩西 ‧克拉克 ‧怀德
怀德的第一任妻子贞氏

贞氏被葬在临时购买的一个“菊花墓园”,这里也成为后来宣教士们的“洋墓亭”坟场。1949 年之前,洋墓亭共埋葬约400 个不同国籍的宣教士及家眷。

摩西‧克拉克‧怀德(MosesClarke White,1819-1900)于1819 年7 月24日,在美国纽约州奧奈達(Oneida)县的巴黎(Paris)镇出生。他于21 岁时(1840年)前往Cazenovia 神学院
就读。1842 年2 月间,他进入卫斯理大学就读並于1845年毕业,他受到司提芬奧林牧师(Rev. Stephen Olin)的一篇讲道——“职事的呼召”影响,有强烈要前往中国宣教的意愿。在奧林牧师指导下,怀德用了2 年时间在耶鲁大学学习医学和神学,有时在附近的城镇Milford 讲道。

1847 年3 月13 日,怀德与来自纽约州科特兰(Cortland)县荷马镇(Homer)的贞氏(Jane
Isabel Atwater,1822-1846)结婚,贞氏生于1822 年8 月26 日,并于1842 年毕业于奧奈达年会Cazenovia 神学院,她在神学院时认识了怀德。她曾在纽约州罗彻斯特(Rochester)的一所学校教书。

结婚两个礼拜后,怀德夫妇来到纽约为前往中国宣教作准备。3 月30 日,怀德在纽约按立为牧职,同时被委任为前往中国的医药宣教士(Medical Missionary),柯林斯则被委任为福州宣教区的监督(Superintendent)。因此,每每提到前往中国的第一位美以美会宣教士,通常指的是柯林斯;但事实上,那次同行的是三个人(还有怀德夫妇)。

1847 年4 月15 日,这对新婚(怀德)夫妻与柯林斯自波士顿码头坐 “赫柏”(Heber)号轮船启航前往中囯。

贞氏因肺结核病逝

在经过四个多月的航行,且在不同港口停泊后,怀德夫妇与柯林斯终于在1847 年9 月6 日抵达福州的中州岛,并开始当地的传教工作。第二年(1848 年),怀德设立了一间诊所,并经常与当地中医师们有所交流。不过很不幸的是,在福州生活了约9 个半月后,1848 年5 月25日,怀德太太贞氏就因为肺结核而病逝,成为第一位美以美会宣教士在中国安息者。贞氏享年26 岁,被葬在临时购买的一个“菊花墓园”,这里也成为后来宣教士们的“洋墓亭”坟场(Foochow Mission Cemetery)。1949 年之前,洋墓亭共埋葬约400 个不同国籍的宣教士及家眷。洋墓
亭地点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山麦园路西端山头的南北两侧,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0 年代被改建为福州橡胶厂。现今橡胶厂也已拆除,原先洋墓亭的地界一部分位于今天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内东侧,一部分已被房地产购置开发成为楼盘。

1851 年,怀德第二次结婚,妻子玛丽(Mary Seely)是1850 年与怀礼医生(Dr. Isaac W. Wiley)等前往福州的宣教士。玛丽女士来自纽约州Onondaga 的,与贞氏曾是神学院的同学。怀德与玛丽结婚后育有儿女。

租用宅地引纠纷

不过1851 年,美以美会因为处理房产事件,与当地居民引起一场风波。那年7 月9 日,美以美会派遣的高礼(James Colder)夫妇与医疗宣教的怀礼医生夫妇等抵步福州宣教,因此租住的住房不敷使用。当时,任美以美会监督的麥利和(Robert Maclay)就決定在天安山上租买一块土地,用以建房子供宣教士居住。麥利和与原地主订下租用宅地合同,按规定,这份合同必
须交由福州地方当局用印(蓋章)后方为有效。但沒等到正式手续办妥,麥利和就先找人在宅地上开工建造,从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纠纷在美国外交文件中被称为“怀特-高礼件”(the
“White-Colder”)。

1851 年10 月5 日,怀特高礼募集一批工人准备动工建房时,遭到了天安山上居民的阻拦。这些居民贴出传单,警告美以美会未经官府用印,不得在此擅自动工,一时民情汹汹,难以平抑。天安山上的居民还认为,自从这帮外国人住在南台后,附近居民的死亡数增加了。外国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该地的风水。麥利和租下的这块土地的一个角落上,还有一个小廟龕,因此,他们反对將这块土地租给麥利和等人使用。

“洋墓亭”坟场(1858)

基于民众的激烈反对,麥利和试图让福州地方官出面干涉镇压。10 月8 日,福州地方当局派人平息事态。当局表示只要民众的抱怨能夠平息,他们愿意发出准许建房的证明。为此,麥利和
等人必须与天安山附近居民谈判解決,不果;麥利和再次强行开工,一群人圍了上来,工人们只好离去,宣教士不得不再次停工等待。1852 年麥利和決定向美国政府寻求支持,直接写信给美国驻华代办柏驾(Peter Parker),要求美国政府出面干预。3月25日,柏驾照会当时两广总督徐广縉,但被中方搁置。同年,美国政府计划派遣军舰访问福州,宣教士马上想以此威脅地方官员作出让步。6月20日,驶抵福州的是美国军舰普利茅斯号,舰长海军中尉吉尔斯(J.T,Gills)与福州地方负责谈判的闽县县令洪毓琛洽谈。中方根据《望厦条约》的規定,“要求外国人租住产业必须同时考虑当地民众的情绪”,“只要邻居中有一个人反对外国人租用宅地,那么交易就不会得到官府的批准。”双方立场悬殊,谈判不欢而散。对于这件事,美国外交当局显然不欲陷得太深。1852年5月,美国新任驻华公使麥莲(Robert M. Mclane)到福州访问,在他劝说之下,麥利和才放弃了早已无法实現的租约,这一租地纠纷最终结束。

翻译《马太福音》

怀德在福州的7年中,与柯林斯一起开办学校。在掌握当地的福州话之后,他翻译了《马太福音》,这是第一本福州话的基督教文献。同时,怀德还担任医生,研究和治疗鸦片的毒性。
1853年,怀德由于健康原因离开福州(妻子玛丽因健康问题已在一年前离开),回到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深造医学,然后开始行医,直到去世。1854年,他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856年7月,他出版了关于福州话的专著,并在Methodist Quarterly Review上发表。玛丽于1887年去世,怀德则于1900年10月24日安息主怀。

1贞氏是Ezra Atwater与Esther(Leaming)Atwater的女儿,母亲在她4岁时即去世。父亲是卫理教会热心份子。贞氏16岁前往Onieda年会神学院就读,18岁到纽约州的Homer学校教书。1841年9月,她重新回到神学院完成神学课程。1847年3月13日,在纽约Rochester与摩西怀特牧师结婚,他们是神学院的同学。一个月后,他们前往中国福州宣教,不久后贞氏因在福州病逝,成为第一位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工场上安息的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