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和平:我们要与哀伤共舞

疫情下的重建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哀伤是一种爱的表达

哀伤是我们透过身体、思维、情感和灵性的管道面对我们的失去,尤其是对我们有意义的人或事物的过程。

“如果是一个你不看重的物品坏了,丢失了,再买一个就行了,甚至是人死了,如果不是你在意的人,也是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这是一个你很看重且在意的人或物品,那你就会感到十分地哀伤。”

如果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哀伤是心灵对破损的关系和破裂的联系的抗议呐喊;它更是身体对自己单独存在而产生的恐惧的抵抗。“因为人是被造活在关系、联系和社体中的,而哀伤是人要在失去中重新学习要如何为人。”

哀伤反应是独特且融合的

由砂华人年议会幸福家庭与辅导部属下古晋恩典中心主办的线上讲座“疫情下的重建系列之三”《走出哀伤 – 与哀伤共舞》于8月7日进行,讲员邱和平牧师鼓励大家,要走出哀伤,先要与哀伤共舞。

邱牧师认为,其实人类最大的哀伤是失去了与上帝的联系。幸好在基督救赎中,让上帝与堕落的人可以重新联系,而人因此找到了作为人的意义。

“人类虽累积智慧面对死亡和哀伤,从古至今,都有很多的想法或礼仪来面对失去;但新冠肺炎在短时间带来致命的疾病和快速死亡的浪潮,更叫人惊震的是,许多人孤独的死去(最多只有几个医护人员处理遗体)。”

邱牧师说,疫情改变了我们回应死亡或失去的方式。在疫情中,人们在哀伤中所渴望的联系和礼仪,因着避免群聚和短时间需要完成的压力而简化,促使许多人无法感受到失去是一个终结。

面对哀伤,每一个人受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情绪如:生气、抗拒、冷漠、挫折、无聊、焦虑、伤心、沮丧、愤怒与孤单,都是哀伤的常见表达。

哀伤的过程显示它是独特融合的反应,即是由多种的反应联合起来的。可能表达在情感上,也可能表达在认知上,还有在行为上的,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哀伤的反应是一种独特且融合的,并不是单一的。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疫情所带来的哀伤不一定是失去所在意的人,工作、日常的社交活动、爱好的失去等等,都是可以为某些人带来哀伤。

哀伤是个讯号

邱牧师列举在疫情中带来了不常注意到的哀伤,首先是预期性的哀伤,即那种亲人染病入院,情况又不好时的哀伤;接下来是被剥夺权利的哀伤,在疫情期间禁止做这做那,也是会带来哀伤。“这些哀伤可能带来了延长的哀伤障碍,若是得不到疏导,接下来的日子就会有很多的哀伤表现,无论是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更甚的是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他指出,疫情中的“失去”,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要失去(死亡或者是生活面对巨大的变更),还有次级失去(因为主要失去而引发的失去陪伴、亲密关系、家庭角色等)。

“然而,次级的失去常常被忽视,如得到肺炎的人可能失某些功能、自我身份等;行动管制令带来的失去——关系、活动、社交支援;社交距离减少情感和肢体的亲密,有些甚至带来了关系的结束;多层面的失去带来过度的哀伤如,失业(经济、独立、健康等);隔离带来不确定的失去;标签式的失去,如得冠病被指责所带来的疏离。”

哀伤是个讯号,帮助你识别经历了一个失去,而你需要去适应它;因此,要走过哀伤,当要与哀伤共舞。要与哀伤共舞,就要先分清哀伤的缘由,是因为主要的失去,还是次级的失去,才能进一步处理。

从圣经看来,上帝没有责备哀伤的人,如约伯、大卫、雅比斯等。哀伤是上帝给与人的礼物,帮助人处理悲剧和丧失,不处理哀伤反而是不对的。

为此,邱牧师提议3种与哀伤共舞的方式,即对上帝说、对自己说与对他人说。

透过诗篇与哀伤共舞

首先,对上帝说,我们可以透过《诗篇》学习与哀伤共舞。《诗篇》共有43篇哀歌,30篇乃个人的哀歌,其他的是社体哀歌。《诗篇》给了我们哀伤的言语,失去使人在哀恸言语变为静默;我们更容易选择在静默中压抑,过于让记忆和用言语来表达,因为其中有难言之痛。

“人在哀伤至极的时候,是找不到言语表达的,而《诗篇》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哀伤。所以,当你哀伤时,请打开《诗篇》,发出声音地来读,让《诗篇》帮你发声。”

邱牧师举例,引发事件将促使一个人向上帝呼求,甚至是抱怨,进而祈求,通过信心的宣告,将转发为赞美的誓约。“不要说你今天没有哀伤,但他日必定会经历哀伤,因为只要是人都会哀伤;因此,我们需要先常常操练,这样就可以更加明白。”

他也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的哀伤五部曲,首先是否认,当事人会回避、混淆、高昂、震撼与惧怕;然后是愤怒,当事人会感到挫折、烦扰和焦虑;接下来会开始讨价还价,感到不知所措、无助、敌意与逃避;下一步就会忧郁,当事人会挣扎寻求意义、与他人连结,并诉说自己的故事;最后一步就开始接纳,当事人会探索可能性,也会注入新的计划,然后继续向前。

“哀歌就是圣经给我们示范的一种与哀伤共舞的模式,让我们能够与哀伤共舞,在上帝的恩典中更认识自己。”

哀歌挑战我们要认识自己,勇敢地走进上帝的恩典中支取力量得到生命的释放,并宣告对上帝的依靠去面对人生的苦涩。“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如此做,也不愿意去操练,一旦我们面对哀伤时,就会觉得空洞无力。”

邱牧师认为,哀歌是一个走向上帝的旅程,不是一个终点,当你读哀歌时,它帮助你走向上帝。同时,哀歌的精髓是盼望。这不是一个乐观主义,以为事情会变得更好,而是深沉且不能抑制的信念,就是最终释放必临到。哀歌更是提供了一种的形式容许人了解和表达自己的哀伤。

提升对失去的适应功能

接下来,就是要对自己说:是与哀伤共舞而非走过哀伤。邱牧师认为,走过哀伤是一种短期的应对,但我们所需要的长期适应和成长。“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危机带来的持续变化,并发掘和使用与哀伤者性格和不同情况互应的适应策略,无论在情感上、认知上、行为上、身体上,还是灵性上都可以,任何一种方式。”

另外,与哀伤共舞就必须重塑失去对你的意义,从中提升对失去的适应功能,才能有更大的功能去面对生活,尤其在信念和期待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之后。与哀伤共舞亦可以帮助识别和发展复原力,使哀伤者能够适应哀伤过程中的干扰。

邱牧师也建议当要将自己重新定位,并将哀伤视为爱的表达。哀伤并不一定需要解决,但必须接纳,并与之共舞,走出一个新的境界。

还有,哀伤若不能在某个时限中解决,也不是必然是不健康的,只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另有一些人误解了库氏理论,认为一定是顺序的,其实是来来回回的。最终,如果能靠着上帝的恩典,就会找到生命新的力量,活得更美好。

所以,失去可以是人生永远的哀伤,但只要我们有信心的宣告,并转化为赞美的誓约,纵然是人事已非,但存在人心是爱。“哀伤不是全然直线或阶段的经历,是一种共舞的,来来回回的情绪。”

如果从神学角度来看,哀伤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在哀伤中爱远胜过死亡,爱比哀伤坚强,悲伤本质上是缺席条件下的爱,而生离死别或失去都不能拦阻爱,人事已非并不代表不再有连结,同样的,哀伤的人并非无法再投资生命。

另一种走出哀伤的方式是跟人说,承认所失去的和哀伤的感受,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是因人而异。亦可与他人联系,邀请他人或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视讯联系,在视频中一起分享有关逝者的生命种种,用新惯例取代原有的,创建记忆如一起开拓一个线上的纪念册、表达记忆,医药和辅导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