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健融合系列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ahann1203@gmail.com,欢迎交流】】

营造无障碍环境与体障者同行

所以,教会要服侍残障人士,不是等残障人士来到教会才打造无障碍空间,而是先进行无障碍建设,才能有效的服侍他们。

最近在香港上映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妈妈的神奇小子》,讲述了关于一位创造了世界残奥田径纪录的香港选手苏桦伟的故事。因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严重黄疸病,导致苏桦伟脑部受损,引起了四肢痉挛和弱听。即使面对许多的挑战和社会不一般的眼光,苏妈妈始终陪着他,努力地跑出了属于他的成绩。他的努力证明有残障的人不是没有希望的,他们可以自力更生,也能够融入社会,甚至在各个领域中作出贡献。

根据大马统计局的数据,在2019年时已有197,414人登记有肢体障碍。肢体障碍类别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四肢缺损、脊椎神经受损、中风、软骨发育不全、创伤性脑损伤、脑瘫或其他导致肢体障碍的慢性疾病,如: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等等。尽管政府在2008年公布在公共服务领域保留1%工作机会予残障人士,但这个目标并没有真正达到。残障人士要融入社会的群体生活仍然受到许多限制,因为缺乏对他们友好的设施、交通系统、工作机会、教育系统、运动娱乐,以致使他们寸步难行。

教会对肢障者的需要不够敏感

在基督教信仰群体里,我们对肢体障碍者的需要也不够敏感,不论在建筑设计上或教会礼仪上都忽略了他们的需要。Eiesland曾从宗教社会学的进路来解构基督教有关残障的比喻、象征及礼仪,他认为有些传统的神学诠释不自觉呈现了一种“身体健全主义”的迷思,造成教会无法多面向地看待身心障碍者,只把身心障碍者视为可怜人,需要被关怀的弱势,以致变相地边缘化身心障碍者,加深一般人对身心障碍者的歧视。

他说道:“在教会长大,又终身残障,让我得以了解宗教信仰对残障者的诸多回应。那些卫教的说法可以用一些熟悉的话来总结:‘你在上帝眼中是特别的,所以你才会残障。’或是‘不要为你现今的痛苦忧虑,到了天家,你就会成为完全。’;‘感谢上帝,情况没有更糟糕。’别人告诉我,上帝透过残障来磨练我的性格。到了六七岁,我相信我已经养成了受用一生的好品格了。我家人常带我去医治特会,但我从未得医治。人们问我是否有隐藏的罪,但这些罪必定得隐藏得很好,以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所听到的这些对于残障的宗教诠释,都不足以说明我的经验。”

“身体健全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会中随处可见。在职场上,有反歧视法令的要求,必须聘用残障人士为员工,但教会常对于身心障碍者是否按立为牧者有迟疑,甚至直接投反对票,拒绝有障碍的人担任牧者。

另外,教会的圣台设计基本上是不会考量到轮椅使用者,教堂的空间和椅子摆设也不会顾虑是否对轮椅使用者不方便,无形中就“禁止”了体障者进到教会,就算进到教会也不一定能与其他弟兄姐妹一起共享教会礼仪。卢云在《亚当——神的爱子》一书中提到:“教会没有完全接纳亚当(特殊儿),因为他的残障而不让他与同龄的儿童一样领受圣餐和坚信礼。当父母知道他因为残障而无法被接纳领受圣礼后,感到非常难过。”

此外,在教会事奉的列表中,大多数的教会通常不会先询问体障者的意愿,就自动将体障者排出在事奉行列外。台湾长老会的陈博文牧师,曾写过一份详细的残障者计划书,但他的计划书却遭到长老会牧长的批评,说他的计划书内容曲高和寡,难以实践。他也希望在总会的社务发展委员下设立残障关怀小组,但得到的回应往往令他失望。

这种现象显示了教会未能真实地与体障者交往,倾听他们的故事,而只是倾向于从帮助者的角度与他们说话或为他们做事。体障群体需要的是教会能更深入地了解身心障碍者的经历,这样才能让相对健全的人对他们的经历产生同理心,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教会不应将他们标签“有病的公民”,而是将他们视为上帝的孩子,允许他们进入“身体”(教会),成为其中一个肢体,甚至让他们参与在教会的事奉和领导团队。

诗巫脊椎损伤协会曾发信件给一些教会,恳请牧者安排时间让协会的成员到教会分享残障事工,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残障人士的需要。但令人难过的是,有几间教会不愿意接纳,甚至以还没准备好或以没负担为理由,但也是有好些愿意开放让他们前往分享的教会。6
因此,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以及教会(伤健融合),我们必须消除“身体健全主义”,且要共同努力打造无障碍的环境。

圣经中的“伤健融合”

《马可福音》二章1-12节呈现出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融合场景: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除了 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 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上帝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经文中的瘫子,按照现今的身心障碍分类属于肢体障碍。他一生都在褥子上生活,无法自理,每天都需要有人来为他打理衣食住行。在古代社会,希腊人常将体障的新生儿立刻杀死。在西元前五世纪的罗马,有明文规定:畸形儿必须立刻被杀死。

即便活着,若没有人照顾,瘫子基本上都会沦为乞丐,被人放在街上,靠别人的同情施舍度日。8与此同时,他还要面对身边人的冷眼旁观在,因为当时的社会也公认,身心有障碍的人,一定是自己或家族犯了大罪。对于瘫子而言,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起来行走。这位瘫子身边有几位朋友,为了这位瘫子愿意舍己,不顾社会的舆论和眼光、以及时间精力,想尽办法把瘫子带到耶稣跟前。若没有这群朋友,瘫子是无法到耶稣跟前。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表示那瘫子和四个朋友的举动是信心的表现,相信耶稣会给予回应。从这点可以知道,耶稣施行医治的前提是病弱者或其他人对祂有信心,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身旁人的信心对受苦者的意义。9试想想,倘若瘫子的四个朋友对耶稣没信心,他们就不会花这么多精力把瘫子带去见耶稣。这四个朋友,呈现出了圣经中“教会”的形象,为那不体面的加上体面(林前十二23),这个案例可说是圣经中“伤健融合”最好的典范。

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古代社会对病弱和身心障碍人士贴上各样污名化标签——罪和身心障碍可说是同义词(约九2),而且对明显犯罪者缺乏接纳(约八1-11)。当耶稣宣告,“你的罪赦了”,一来是要带来福音性的转化,再来是向身边的人宣告,他的罪与瘫痪无直接关系;耶稣没有对他的体障贴上污名标签,其他人也都不能对他贴标签,并要接纳他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从这段医病的故事,原本瘫子被边缘化,但耶稣消除了社会障碍,创造包容性的社体。

设身处地的关怀

我们可以做什么?

体障人士对自己的形象和自尊会更加敏感;他们大多时候更希望有尊严地被对待。在设计建筑物时,准备轮椅坡道和升降机,而不是期待旁人扛他们和轮椅上下台阶。他们需要的不是费尽心力被抱上车,而是能容纳他们和轮椅的复康车。

他们也渴望可以跟一般人一样工作养活自己,所以提供在职培训和工作机会也能够让他们能够独立生活。他们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关怀。因此,教会在牧养策略上必须要做出调整,需要重新思考和学习如何制定合适该群体的牧养模式。

曾经一位体障者表示教会很缺乏无障碍设施,严重拦阻了体障者去到教会做礼拜。他曾看到某教会缺乏无障碍设施,就询问那间教会牧者原因。那牧者告诉他说,教会没有残障人士,所以不需要无障碍设施。这是普遍大众会有的迷思,认为要看到残障人士的出现,才需要设立无障碍设施。

换个思维来看同样的问题,若没有无障碍设施的条件,残障人士怎么会出现呢?残障人士出一次门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及很多的准备,过程是很不容易的;若一个场所完全没有无障碍设施,他们是不敢去到该场所,以免发生许多麻烦的事情。简言之,没有无障碍设施就成为残障人士去到教会的拦阻。他们不像一般健全人,能自由行走、无须顾虑空间是否有斜坡道、自由上下阶梯、上厕所轻松自如、走几步就可以走到台上。所以,教会要服侍残障人士,不是等残障人士来到教会才打造无障碍空间,而是先进行无障碍建设,才能有效的服侍他们。

为残障人士去到教会的拦阻。他们不像一般健全人,能自由行走、无须顾虑空间是否有斜坡道、自由上下阶梯、上厕所轻松自如、走几步就可以走到台上。所以,教会要服侍残障人士,不是等残障人士来到教会才打造无障碍空间,而是先进行无障碍建设,才能有效的服侍他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也应该把他们当作和我们一样值得尊重的人,就像我们希望别人尊重我们那样。我们应保持礼貌和耐心,不要表现得仓促。最好直接与他们对话,而不是陪伴他们的人。跟他们对话时,请保持一样的视线水平。如果没有必要,不必提及对方的身体障碍。

请不要随便提出要给予帮忙或为他们推轮椅,除非他们真的需要;同时也尊重他们不要被帮忙的意愿。我们也应该避免“神化”或特别暗示他们是特别或勇敢的一群(拥有肢体障碍并不是他们所要的)。当然,不管我们多小心,我们并不是他们,也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心情。如果我们语言不当,请认真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为自己错误的行为多做解释。

以下是一部分砂拉越有的社会资源:

机构服务对象服务种类联络方式
D.B.C Physiotherapy Kuching脊椎损伤
中风
物理治疗、复健Address: 2nd Floor, Stallion, Sublot 17, Rock Commercial Center, 93200 Kuching
Tel: 082-259322
诗巫脊椎损伤协会脊椎损伤运动、复建Address: Permai Barat, 96000 Sibu
Tel: 011-10586778
古晋喜乐双福关怀协会残障人士
特殊儿童
精神疾病患者
职能培训Address: No. 34, Lorong 22, Jalan Stapok, 93250 Kuching
Tel: 018-9797272
砂劳越济世之家肢体障碍
精神障碍
护理、疗养
物理治疗
工作培训等
Address: Jalan Ong Tiang Swee, 93200 Kuching
Tel: 082-429410
  1. Nancy Eiesland, “Barriers and Bridges: Relating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uman Disability and the Service of God: Reassessing Religious Practice, ed. Nancy Eiesland and Don E. Salier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8), 209-224.
  2. Eiesland, “Barriers and Bridges”, 218.
  3. 卢云,《亚当——神的爱子》,陈永财译,(香港:基道出版社,1999),11。
  4. 陈文珊,《神学的残障与残障神学》,(香港:永望文化事业,1999)。
  5. Creamer, Disability and Christian Theology, 88.
  6. 柳彼衫,由黄方涵访问,诗巫,2018年5月12日。
  7. Robert Gundry, Mark: A Commentary on His Apology for the Cros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110,载于奥伯格,《褥子团契》,屈贝琴译,(台北:校园书房,2005)2005),62。
  8. 奥伯格,《褥子团契》,同上,62。
  9. 柯勒,《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可福音》,(台北:校园书房,1998),120。10.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A Church of All and for All,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