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隐藏和活在当下

线上讲座
报道:卢韵琴(特约记者)

哀伤、隐藏和活在当下

绝望中紧紧抓住上帝

在新冠疫情肆虐超过两年的今天,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场疫情是一种苦难,但要紧记的是,纵然在苦难中,亦不可失去盼望。

由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会友事工部主办旧约讲座会之“哀伤、隐藏和活在当下”,特别邀请来自香港建道神学院滕近辉教席副教授、香港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部主任高铭谦牧师担任讲员。

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且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主修旧约圣经的高牧师,在讲座中引用了旧约圣经的三卷书——《耶利米哀歌》、《约伯记》与《传道书》来讲解旧约的三个苦难观。

高牧师将该三个苦难观分别用三个概念诠释,即主题“哀伤、隐藏和活在当下”,分别对应了《耶利米哀歌》、《约伯记》与《传道书》。

两个整全性

当查阅《耶利米哀歌》时,人们常常会觉得耶利米都是在输送着他的负面情绪,甚至是悲伤地质问上帝。然而,另一方面却又认同上帝,相信上帝所做的一切。“这样的诗人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精神分裂,但其实仔细查考之下,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两个整全性。”

第一个整全性(integrity)是盟约神学,这神学的基础是申典神学(Deuteronomistic theology)当中关于福祸条款的盟约关系(申二十八章),指出当以色列民遵守神的命令,他们便蒙福;反之,他们便受到咒诅。

由此可见,以色列人的苦难与上帝的盟约有着莫大的关联:当他们犯错,违背上帝的命令,就会蒙受苦难;换言之,苦难是因为盟约的咒诅,是来自上帝。

这也是为何,耶利米哀歌中所提到的苦难不是以巴比伦人所加的灾害解释,而是需置于在上帝的盟约的委身场景下解释。换句话说,犹太人被掳,不是因为他们被巴比伦人打败,而是因为犹太人违反上帝的盟约,以致上帝最终刑罚他们。

第二个整全性则是诗人的悲哀质问,诗人没有因为对盟约神学的确信就否定自己受苦的情绪;相反,他真诚地向上帝发出自己的悲哀与质问。

高牧师认为,诗人虽然投诉上帝、质问上帝,但他从不否定上帝;他接受苦难的发生,因为这是与上帝的盟约。“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见上帝的‘暴力’,所以他哀伤地质问上帝。”

然而,盟约亦带来了盼望,在苦难中更需要有盼望,只要愿意悔改,祝福就会临到。上帝也是信祂之人的福分,有了上帝所给的福分,其他一切都是比不上的。

为丧失带来医治

第二个苦难观是来自《约伯记》,高牧师用“隐藏”点题。身为义人的约伯无端端地遭遇了巨大的苦难,他不解、绝望,他想指控上帝,上帝却对他隐藏,他看不见上帝;但他依然对上帝怀有盼望,信靠上帝,可见他的信心之强大,值得学习。

我们总以为,能“亲眼看见”上帝是美好的事,但对受苦者来说却是矛盾、忿怒与悲痛的事。既然所有事情的出现都来自神,那么“亲眼看见”的经验便等同一场恶梦,我们该如何既质问神,却又同时相信祂及倚靠祂?如何既向神发怒,却又同时需要祂来医治?

约伯的丧失,最后虽得到复原,但这复原却不等于还原之前所丧失的,丧失的还是丧失。简单来说,就是约伯失去了之前孩子,之后虽然再有孩子,却怎么样都不是原来的孩子。因此,“亲眼看见上帝”不会复原起初,但却能有机会让上帝介入,把遗憾成为过去,为丧失带来医治。

活在当下

第三个苦难观来自于《传道书》,高牧师称之为“活在当下”;要解释这个苦难观,就要先从两种智慧文学开始。

第一种智慧叫人敬畏神,便能在创造的秩序中得到福气的原则,是人所能掌握的东西。第二种智慧叫人敬畏神,因为苦难与死亡是人所不能掌握的,既然智慧是隐藏的,那么人只能在苦难中沈默,敬神为神,视人为人,在沉思中看见日光之下的虚空,成为敬畏神的依据。

高牧师表示,日光之下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日光之下也代表了创造秩序,只是虚空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秩序的本質。

对于虚空的解释,他特别引用了雾气这个自然现象为例,即是一种实际存在过,但在消失之后,却无影无踪,甚至是一点痕迹都找不着。也就是说,《传道书》所传达的就是,即便人们在世拥有许多,但一旦离开世上,一切就仿佛不曾来过一般。

因此,人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总有一天会死,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一概不知,面对如此的已知结局,是笑好,抑或是哭好呢?《传道书》就告诉大家,要拥有改变现状的指望,也要有死亡意识;当你有了死亡意识,就会珍惜当下。

“虽然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但只要你拥抱上帝所赐予的、现有的福分,那就是最佳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