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取代爱人

圣经中的土耳其 3 《启示录》七教会

图/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今天教会在重蹈“以弗所症候群”的旧辙吗?

以弗所(Ephesus,现称Efes、Selcuk,原名意是可悦的、铸造的)建于公元前一千年。罗马统治时期,以弗所是亚细亚的省会,亦是亚洲最大的都会与最大的港口。它位于土耳其西部爱琴海边,又是东西干道的交汇处,商业发达,经济富裕,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举足轻重。因此曾被誉为“亚细亚之光”。

起初,以弗所城原是绕着亚底米神庙(Artemis,拉丁文则是Diana,黛安娜女神,神像胸前多乳示意生殖和乳养,今天神庙剩下一根柱子)而建。公元前560-287 年,以弗所城受三面环山的雨水侵袭被迫迁都,并成为港口。不过,由于该城仍受该斯达河(Cayster River)冲刷的污泥影响,不断填岸,以致现在以弗所城已离海超过8 公里,不再是港口。

除了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的亚底米神庙,以弗所的塞尔苏菲图书馆(Celsus Library)也是明显地标之一,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打卡必去的废墟景点。该图书馆建于公元117—135 年,乃是记念罗马亚细亚总督Tiberius Julius Celsus Polemaeanus,并由其爱书的儿子Galius Julius Aquila 兴建。塞尔苏菲图书馆是仅次于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别迦摩图书馆,在当时排名世界第三位,共收藏12,000 至15,000 卷卷轴。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另一个大型建筑──以弗所的大戏院/ 剧场,能容纳25,000 观众,主要用来演出戏剧、音乐及罗马晚期角斗表演。当天团员中有来自诗巫的黄钦钗与日本的莫仁康两位牧师,在露天音乐剧场场内引吭高歌数曲,各个角落都听得很清晰,引起各国游客喝彩狂呼“安可”。

保罗与以弗所教会
以弗所的教会始于耶稣死后复活的第一个五旬节时,来自以弗所的人在耶路撒冷归主,福音随着这些人返回亚细亚而传播到各地,当然包括以弗所。在保罗第二次布道行程快结束时经过以弗所(约在公元52 年,徒十八18-22)。一年后,保罗在第三次布道行程中,再度来到以弗所,且住了三年之久(徒廿31),这是保罗布道行程中居住最长久的一个城市。保罗先委任百基拉与亚居拉夫妇牧养以弗所教会,
后来亚波罗加入协助。据悉提摩太及老约翰都可能在此牧会过。

在这三年中,保罗与以弗所的弟兄姊妹们建立了十分亲密的手足关系。他教导他们有关圣灵的真理(徒十九1-7),一连三个月开“培灵会”(劝化坚固众人,徒十九8-9),有两年在推喇奴的学房传讲福音,期望全亚细亚的居民都听到福音(徒十九9-10)。许多人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徒十九13-20),使得那些造偶像的商人的生意大受打击。有银匠底米丢召集同行发动群众运动压迫保罗(徒十九23-41),这反而使保罗与以弗所的弟兄姊妹们更地紧密团结一起,这可从保罗对以弗所长老们流泪的劝勉看出来(徒廿18-35)。

除了《使徒行传》外,新约的提摩太书信亦反映以弗所教会情况;而后来的教会传统亦视以弗所为使徒约翰照顾耶稣母亲马利亚终老的地方。保罗在罗马监狱时,曾写一封书信《以弗所书》给以弗所的教会,约翰在拔摩海岛写《启示录》,其中“基督致七教会书信”中就包括以弗所教会。可见以弗所在第一世纪已成为重要的信仰中心。

以弗所古城遗址
圣约翰教堂的洗礼池

圣约翰教堂与坟墓
我们此行没去老约翰看见上帝启示异象的拔摩海岛,却安排到圣约翰教堂与圣母马利亚纪念堂参观。主耶稣在十架上,临终前交托约翰照顾母亲,他们后来就居住在靠近以弗所的Ayasuluk 山区的。圣马利亚教堂现属于天主教管理,设有马利亚泉水让人汲水。圣约翰教堂则有一个约翰坟墓,该教堂是于东罗马王Justinian 统治的527-565 年期间所建立的。教堂的模型是十字型的,并由六个洋葱式的圆顶组成。

在这个居高的教堂临下北边,不远就是以弗所老城的亚底米神庙,现在是只留有一根柱子的废墟。

马利亚纪念教堂
2022 年9 月3 日,团员们在以弗所古城的马利亚纪念教堂废墟聚集时,由新加坡陈新坚牧师分享,他引述保罗对以弗所教会所说的:“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向神祷告及献上感恩。(弗一章)

使徒约翰对以弗所教会的评语是:劳碌、忍耐,不能容忍恶人,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除了称赞,老约翰也责备他们:“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因此,他提醒以弗所教会“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则上帝会把灯台从原处挪去。(启二1-7)

以弗所大公会议
公元263 年,以弗所城及亚底米神庙被高特(Goths)人所毁灭。后来,公元312 年归信基督的君士坦丁为王时,改变了教会被迫害的处境,掀开拜占庭基督教帝国的新页。

在君士坦丁治下,以弗所教会曾扮演重要角色。公元431 年,教会在此举行第三次的以弗所大公会议,250 名主教出席,定涅斯多留派(Nestorius,中国景教就是源自涅斯多留教派)的基督二元论为异端。公元449 年,以弗所举行第四次大公会议,此届会议定伯拉纠派(Pelagianism,主张人类无原罪,且有自由意志)为荒谬主张。此次会议也确认第一次大公会议和第二次大公会议的决定,认为《尼西亚信经》是完整的,任何更改(不论是添加或删除)是不允许的。

不过,以弗所由于地理上的困境,逐渐没落;公元614 年,局部又遭地震毁坏。到了公元1090 年,被塞尔柱(Seljuqs)占领时已沦为一个小镇。

教会的“以弗所症候群”
以弗所是保罗所重视的一间教会,他曾为当地信徒们按手领受圣灵(徒十九6),也在米利都邀请以弗所长老,向他们辞别(徒廿17-18)。而在基督书简中,肯定以弗所教会三件事:热心服事、能够忍耐、明白真理。

大公会议”知多点
·第1次: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年,针对分裂出异端亚流派)
·第2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381年)
·第3次:以弗所公会议(公元431年,分裂出东方亚述教会,故东方亚述教会只承认前两次大公会议。)
·第4次:迦克墩公会议(公元451年,分裂出东方正统教会,故东方正统教会只承认前三次大公会议。)
·第5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553年)
·第6次: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680年-681年)
·第7次: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787年)

但以弗所教会失去起初的爱心,耶稣叫他们要回想过去,要悔改,重新行出起初的爱心。所谓“起初的爱心”——指的是对神、对基督、对弟兄姐妹的爱,一种可以忠心至死、舍身的爱。这说明,信仰上的错失并不单是行为上的偏歪,更根本的是在思想和信仰上未能准确衡量轻重。杨牧谷所著的书指出,以弗所可能成为排斥别人的自义群体。

主耶稣称赞及肯定以弗所教会,既是守住真道,恨恶假教导及辛勤不倦地作工;但同时也对他们扎心地责备。以弗所教会必须坚持自己的见证,但也要认清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从错误中回转。

今天,咱们的教会能比得上以弗所教会的“劳碌、忍耐,不能容忍恶人”,但又有爱神爱人的心吗?抑或如杨牧谷所说,我们也患上了“以弗所症候群”(Ephesus Syndrome),就是以工作代替爱神,以制度代替爱人。事奉久了,成了教会组织与权力的一部分,人就不再容易记得这一切都是为了爱神爱人,不再容易听到微小的声音,看不见小弟兄的面孔与需要。这样的教会,主会满足吗?

杨牧谷更进一步说:“众人以为事工多多就是兴旺的标志,圣经则强调只有爱才是教会最高标准;众人以为跟随世俗的模式是处世成功之道,约翰仍然要求教会忠于她昔日所领受的真理,不是社会时尚、哲学的潮流,甚至不是时人时语……。”

教会更新的模式,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简单又古老的“爱神爱人”,这是最适切、最有效的了。从实际层面来说,无论教会怎样努力,也许都不足改变“大气候”,但教会若肯切实爱神爱人,她就能见证神,造就人。(以上三段文字取自杨牧谷,《基督书简》页210、220)

孙宝玲也说过同样的话:“以弗所教会在实践使命和面对众多挑战下遗忘了全心爱主及爱人的诫命。基督提出的忠告——‘回想、悔改、行’——回想就是要在思想和信仰上正本清源;悔改,并以实践具体的德性和伦理作为生活上的回应。(孙宝玲《启示录》,页120)

在以后的数百年里,似乎还真应验了基督的话,“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了”。(启二1-7)以弗所教会与整座古城因火、地震与战争的摧残,荒凉了。

今天,我们的教会是成为有温度的世上的光与盐,还是冷漠与冷冰冰的建筑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