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前:看得见的黑暗
抓鼠有感
文:黄孟礼
最近个人看的书颇沉重,其中有美国文学大师威廉史泰隆(William Styron)所著《看得见的黑暗》,从否认、抗拒到面对、接受,历经忧郁症的真实告白。他称,“忧郁症是一种情绪上的紊乱,由于极其神祕痛苦,以及难以捉摸,因此个体对于此种疾病的理解认知上,实属近似于无法以言语来描述的边缘。”
作者在结尾引述但丁的一句话:“于是我们走了出来,再次看见满天星辰。”作者在叙述渐渐陷入忧郁症的泥沼,经历令人惊心胆跳。他用自身经历鼓励忧郁症患者,同时证明:风暴总会过去,忧郁症可以战胜;黑暗再漫长,破晓终会来临。
美国知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在《找恩典的人》回忆录中亳不隐瞒地述说痛苦的成长经历。其父原计划去非洲宣教却生病逝世。其母祷告将两名孩子献给上帝作宣教士,完成父亲遗志。哥哥长大后选择走自己的路,遭受母亲诅咒,甚至求上帝破碎他,让他瘫瘓或发瘋。杨腓力也因家庭压力故意让自己骨拆多次。所幸,他仍在苦难中找到恩典。“我们固然无法改变过去,但或许可以阻止过去成为现在的暴君。过去形塑了我们現在的樣子,但不必然決定我们將來的样貌。这对我是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成为各位的真实经历。”
孙宝玲牧师在《言说基督》提及受难日是痛苦的,复活前的几天是困惑怀疑、模糊不清、迷惘失序。“我们的生命若要更新,得先知道现实(facts),并不是真相(truth),现实不会给予我们盼望。我们的盼望只在于他——得救的根源(来五9)。我们能做的是,在这漫长死亡的过程和日子里,向神祷告说,我们能转向他,深信他不会离我们而去,哪怕我们此刻在泥土里,无能无望和迷惘徬徨。”
教会往往只看到属灵表层,注重上帝赐福满满,让人生活舒适,无忧无虑,近乎一种“成功神学”的信仰。这种歌舞昇平的表象,有专人把关(包括教会媒体),报喜不报忧。见证中只有歌颂,沒有黑暗挣扎,看不到真实的內容。这是真实的信仰吗?
上帝创造天地,有白天有黑暗,信仰不能只停留在天堂,沒有人间疾苦。基督耶稣复活前,同样要面对肉体的苦难,祂既走过了,我们岂能“免疫”呢?咱们应该勇敢面对苦痛死亡,然后,才有荣耀的复活。
祂不在这里……祂复活了。但祂曾在这里,面对人间疾苦、挣扎、惊恐、流下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