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74期

上帝眼中的“福二代”

我思故我写 文:张鸿恩(诗巫卫斯理华语堂主理牧师) “你知道诗巫有五条路的名字是以卫理公会牧师传道的名字命名的吗?” “你知道福源堂的英文名为什么是‘Masland Methodist Church’吗?” “你知道是谁把橡胶苗带进砂拉越,才会有上一代口中常说的‘割树胶吗?’” 在诗巫牧会即将告一段落的我,反思这三年来个人最大的收获和感触之一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实地感受与体会 不知为何,随着年龄越来越长,对卫理公会历史越来越感兴趣,我才发现原来现在的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在他们用血汗,用泪水,用生命所种植的树下乘凉。 在筹备下半年的入会班时,我就在想,与其在课堂上用授课的方式来讲解“卫理公会在砂拉越州的历史和贡献”,何不善用诗巫独有的资源,带学员走出教堂,实地去参观,实地去感受,实地去体会。 就这样,我和刘雨航传道开始整理资料,编排课程,製作PPT,用Google Form 设计问答题,策划参访的行程……下半年入会班的学员就这样成了我们实验的“白老鼠”。 除了第一堂“认识卫斯理约翰和卫理公会的起源”和第四堂课“会友的职责”之外, 第三堂课我们带学员参观了卫理公会新的总部大楼,并介绍年会各部的工作。 第二堂课我们则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带学员到三个地点参观: 第一站:卫理公会历史文献馆 我们认识了当初黄乃裳港主带三批福州人下南洋到诗巫开垦; 我们认识了当初美国卫理公会第一位在砂宣教士富雅各牧师的贡献;…

美以美会的分裂史(下) 美卫理宗分合图

美以美的故事(24)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前两期卫理报(总1270期及总1272期)有关“美以美会的故事”谈及了分裂而出的中美普会、监理会、循理会等。今天要提的是另一分裂出来,在1807年成立的遵道公会(The Evangelical Church)。   卫理宗有两个原先是以服侍德国移民的教会:1.基督同寅会(United Brethren in Christ,简称“同寅会”)本来是德国人的独立教会(详参总1267期“美以美的故事20”);2.遵道公会(The Evangelical Church)也可称为“福音会”。 遵道公会  基督同寅会是1800年由德国移民所成立的独立教会,遵道公会则是卫理宗內为照顾德国移民而在1807年设立的一个会社。那是最初为牧养宾夕凡尼亚州的德籍移民而成立了“福音社”(Evangelical Association),创立人是爱尔拔(Jacob Albright,1759-1808)。爱尔拔的父亲是德国路德会移民,初时他参加美以美会的班会而成为一个热心义务教士,为了更有效牧养本国移民才计划组织“福音社”。1807年举行首屆年会,法規由爱尔拔的继承者米勒(George Miller)草擬的,1816年举行第一次总议会。   1894年福音社內部分裂,约三分之一会友另组“遵道会”(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但在1922年,遵道会再与母会福音社结合,称遵道公会。当时会友人数约26万,牧者1,865人,一小撮不愿加入母会者则另组“福音公理会”(Evangelical Congregational Church)。   1946年,“遵道公会“与同寅会合併成为联合同寅会(The…

告别“2020年宏愿”

时事回应 文: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撕下日历,仅剩下薄薄的几页,2020年又要从手指缝隙中溜逝,心中百感交集,顿时涌现莫名的伤感。 2020年曾经是国人所憧憬的年份。几近30年前,于1991年,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提出“2020年宏愿”,信誓旦旦要在1991年至2020年间,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如今2021年在望,而人类即将告别2020年,处在历史的转捩点,国人不禁要问:马来西亚是否已经成功达致“2020年宏愿”所列下的目标?抑或当年所提出的愿景仍属纸上谈兵,束之高阁,并让过去卅年的岁月一再蹉跎呢? 我们不妨逐一审视并验收“2020年宏愿”所要克服的9项挑战: 一,共建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与目标的团结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不分地域与种族差异和睦共处,塑造一个忠于国家、肯于奉献的“马来西亚民族”。 二,创建一个自由解放、稳定与进步的马来西亚社会,国人拥有自力更生的自信心,对一切成就怀有优越感,并能够勇于面对任何困境。马来西亚社群将凭着自我努力赢取肯定,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所在,不会轻易屈服,并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敬仰。 三,培育和发展一个成熟民主的社会,打造一个增进相互了解,面向社会大众的马来西亚民主模式,使之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 四,打造一个具备伦理与道德修养的社会,对宗教价值观与精神坚贞不移,并秉持最高道德观念。 五,创建一个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马来西亚各族能够自由奉行各自风俗习惯、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且对国家产生归属感。 六,创建一个科技进步的社会,一个具有创新和前瞻性的社群,不只成为科技的使用者,也是未来科技进步的贡献者。 七,创建一个富有爱心的社会与关怀文化,重视社会大体更胜于个人利益,人民的福祉不在围绕于国家或个人,而是在一个强而柔韧的家庭体系。 八,确保一个经济公正的社会,国家财富将更加公平与合理地分配,且所有投身经济发展者将获享共同的果实。 九,创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一个充满竞争、生气、活跃与强韧的经济体。 人类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诚如其名“2020年宏愿”也临近其期限,是时候和盘托出其得失成败,并重新上路,以遂其未竟的理想。

2020年岁末反思 地球给人类的启示

情怀大地 文/丁华康 毫无意外,反映国情的“疫”字,当选2020年大马年度汉字!在疫情期间出版的一份《卫理报》印刷着戴着口罩的地球的封面图片,深深震撼了我。在新型冠状病毒扩散的世界里,没有国界之分,全人类成了命运共同体,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冷眼旁观。 新冠疫情牵动全球 这一年绝对是全球人类艰难的一年,新冠病毒从去年11月开始感染人,今年年初冲出国际,在世界各国肆虐到年终。截稿为止,疫苗刚刚面世,还没有普及化到人人接受疫苗注射,我们还没有脱离困境。“抗病疫苗”、“死亡数字” 、“行动管制令” 、“失业率翻倍”和“经济低靡”等关乎到活下去的关键词汇皆是人人关注的课题。教会敬拜活动今年在疫情中反反复复暂停,线上崇拜和线上会议成了唯一的选择。 新冠病毒在2020年让全球人民在疫情面前节节败退,病毒把人逼到锁在自家门内,没事还是别出门;要是有要事出门也要做好标准的防范病毒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的人身距离。许多国家的人民在行动管制令期间,为了“面包”而选择继续开业,承担了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了行管令,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停工状态,经济顿时萧条,不少国民依赖政府提供的辅助金度日。 今年的疫情,打击了各行各业,尤其是旅游业并引发的骨牌效应导致酒店业、服务业、运输业都深受影响。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飞行航班占了整个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大部分。一架波音747每秒钟就燃烧4公升燃油,相等于每10秒就耗掉一桶车油。在病毒肆虐期间,许多班机取消缓解了气候变化的难题。后来航空公司推动了称为“flight to nowhere”的“空中漫游”服务,以拯救严重受挫的航空业绩——乘客搭乘飞机在天空绕了几圈,几个小时后又回到原点着陆。这种维持收入图求航空业的永续经营,回到原点的飞行配套透露了航空业的困境,却对自然环境构成伤害。这类航空服务在没有充分理由下,提倡高碳排旅游活动,最终遭到环境组织的抗议。 新冠病毒的源头,虽然经过各方的全力研究,至截稿为止仍莫衷一是,使人不得不谦卑的承认有时人类何其渺小。在造物主的面前,人存活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恩赐,要谈明天或未来大计都成了一种奢望。 艰难时刻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的供应是疫情期间令人神经紧绷的一大问题。在行动管制令实行期间的四月天里,许多人因着疫情的严重性而听信了邻国白米不再出口的谣言,超市里见到许多人因恐慌而抢购白米,在家里囤积大量白米,免遭断粮苦况。讽刺的是,大家原本以为是达致2020先进国的马来西亚,竟然有人在网络上发布“我要活下去”成了2020年最大的人生目标。 今年除了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地球也发生了许多灾难,包括足足燃烧了四个多月的澳洲森林大火,美国流感病毒,加拿大的暴风雪和极寒天气,东非蝗灾,黎巴嫩港口爆炸案……。这些灾难,有的出自大自然的反扑,有的因着人为疏忽所造成,都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围在饭桌谢饭祷告后,一家人吃鱼时就聊起眼前盛在碟里的鱼。因着这一年疫情的冲击和全球各地的灾难,大家在危机意识的牵引下,不知不觉聊起了鱼类这一种生物的前景:其实人真的很会捕鱼,近年已被禁用的网——长五十公尺,深十公尺的网片——往往连接数百片,漂浮在海面上,拦截捕获所有游过的鱼群。这些渔具除了拦截和过度的捕捞,也严重伤害了珊瑚礁。大家都喜欢吃鱼,有了鱼的市场,就会有人从事捕鱼。一只鱼每天吃下其体重约百分之五的食物,而现代围网渔船上的渔夫,每天捕获约其体重一千倍的鱼。 在1999年年底,媒体采访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询问他二十一世纪哪一个产业会最兴盛?结果他的回答超乎预料:“养殖渔业。”彼得杜拉克已经从各种实际数据中推论出:二十一世纪海洋的鱼即将被捕光,因此人如果还要吃鱼的话,只有靠养殖。 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耗竭并非生态学家的幻想,网络上林林总总的海洋生态资料和探讨海洋学的相关书籍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海洋生态即将耗尽的警讯:北大西洋的大白鲨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西非的石斑鱼溃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纽芬兰大渔场的鳕鱼突然消失,这块辽阔的海域曾是世界上最多鱼的地区之一。北大西洋的情况,也正在其他许多海域发生。或许鱼群溃灭不具象征意义,较少受到媒体报导;然而,这样的情况几乎在世界各地发生,全球各地海域不同种类的鱼只,都面对过度捕捞的威胁。…

机会处处 (十二月27日(日))

灵修日程 文/Lorraine Baldus(美国Michigan) 读经:歌罗西书四章2-6 经文:“你们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来往。”(西四5) 主日崇拜结束后,一位在我后面的年轻女士拍拍我肩头。她说她是新来参加这所教会聚会的,在崇拜过程中,感到上帝正感动她,坐在她前面的女士会跟她一起祷告。我不会让这机会白白溜走。她把祷告需要告诉我,我们握着彼此的手一起祷告。 尽管与别人一起祷告及为别人祷告,都是为基督的缘故主动接动别人的途径,但这不是唯一之途。或许社区内的食物银行正需要捐助;或许你认识的某人刚从医院回家,需要一些膳食;隔壁或许搬来了新家庭,我们热切的欢迎会能让他们尽快安顿下来。我们身边都有许多向别人显出上帝大爱的机会,我们只需要抓紧。 我仍然定期为教会里那位女士和她的需要祷告。虽然若我知道上帝如何回应祷告会令我很高兴,但我毋须知晓。当我们带着上帝的爱主动接触别人,上帝就会负责其他事情。此时此刻,我们要留心,把握上帝安排在我们生活中的时机。 祷告: 亲爱的主,帮助我们知道祢放在我们面前的机会。求祢赐给我们勇气去回应,并分享祢的爱。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祷告是我向身边的人显出上帝大   爱的途径。 代祷:请我代祷的人 2021年1-2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欢迎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你们要恆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也要为我们祷告,求上帝给我们开传道的门,能以讲基督的奥祕,叫我按着所该说的话将这奥祕发明出来。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2-6)

抓鼠有感:“周报”末了的話

文/翁震凌 说实话,这期的“抓鼠有感”(编者的话)下笔时心情极为复杂,甚至有些伤感沉重。 除了因疫情令2020年成了沉重的一年之外,更因为自2006年就转为周报的《卫理报》,在历经14年后,将于2021年再次转回为双周报。作为“周报末代主编”(虽然转双周刊后依然由小编主责)难免有种说不出,道不清的感慨,也有些愧对两位周报前主编(林履星姐妹与倪可菁姐妹),毕竟没有守好她们交棒至我手中的刊物。 自担起这职位以来,虽说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至少也是兢兢业业地完成普遍一周一期的编辑。纵使有时会因出错而懊恼,因被质疑与否定而灰心,因内容与排版不如己意亦不如人意而焦虑,因常一期接一期的无缝衔接出版让我华发急生……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也曾因为有各方作者的同心齐力笔耕而受感动,因弟兄姐妹成为卫理报之友以金钱奉献支持文字事工而感恩,因听闻某位读者因某期文章受益而激动,因受到小小的肯定与鼓励而心慰(至少知道自己所做不是徒劳的)…… 事到如今,我不知道转成双周刊算不算是情势所逼,但新媒体的的确确为纸本出版带来不可小覻的冲击,近些年来《卫理报》的销量已不断下降,再受疫情强烈一击,订阅量更是“一泻千里”。当然,也曾有人直言是《卫理报》内容不足,难以吸引人;又或者是一周一本《卫理报》有些太多,容易造成囤积,难以处理等等。这些或许都有理,因而思来想去,想要持续经营出版,总得找个出路,虽说未必能解以上所有的“问题”,但终归比坐着一筹莫展来得好些。 因而,我们首先就是将《卫理报》由周刊转成双周刊,盼至少能先解决囤积问题;另外,也期盼两周一期的内容排版有些调整(这是美好的期待)。当然,加强网路版与脸书专页的报导消息内容只是不在话下,但要如何让网路版增加阅读量之余,纸版印刷仍能维持出版,并达到双赢的局面等等,这些都需要弟兄姐妹为年会文字事业部代祷,求上帝赐编辑部聪明智慧,不仅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更始终不忘文字使命,力求坚持以文字荣神益人。 最后,说句心里话,《卫理报》(包括所有文字事业部出版品,如Connection、《超越》、《童真》、卫理报丛书等)并不只是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年会文字事业部的圣工而已,它是属于所有吾会堂会与会友的──只有“家人”才是我们最强的后盾,也唯有“家人”与我们齐心协力,文字事工才能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