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95期

人生的启示 pg.10

时事回应 @晖(诗巫华语卫斯理堂) 砂拉越州副首席部长兼基本设施及港口发展部长丹斯里詹姆士• 玛欣于10 月31 日在古晋诺玛专科医药中心与世长辞,享年72 岁。 已故詹姆士• 玛欣是伊班族的精英,早年曾留学新西兰及澳洲,考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曾担任砂拉越电力局高级研究员,也曾获得健力士奋力奖及大马青商奖。 詹姆士• 玛欣于2017 年1 月23 日受委出任砂拉越第二副首席部长一职,在砂盟政府中身居要职,讵料在其政治生涯处于巅峰的时刻,就作别人间,令人扼腕叹息。这充分说明,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人享有死亡的豁免权,死亡并不会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选择回避。 圣经毫不含糊地告诉世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九27)人人都有一生,也都有一死,这是生命的铁律,你我皆不例外;也是 神命定人的疆界和年岁。“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本’有古卷作‘血脉’),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当以为上帝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使徒行传十七26-31)吾人感到欣慰,玛欣生前信主,选择了上好的福分。 与民同甘共苦 生与死是上帝所命定的。 生,人身不由己;死,人也不由自主;但人惟一所能选择的是好好地过完这一生,那就是死未临到之前认罪悔改,活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神上帝呼召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有祂的美意和计划。请问:您是否知道自己所活的目的——上帝选召您来到世界有所为及有所不为吗? 对从政者来讲,无非是仆人式的领导,多关心民瘼,与民同甘共苦,行公义、好怜悯,存着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政治人物最宝贵的政治遗产莫过于遗爱在民,这也是平民百姓缅怀真正领袖的原因所在,就好像砂州人民思念已故首长阿迪南一般。至于詹姆士•玛欣为马来西亚人民能享有联邦宪法所赋予的宗教信仰自由仗义执言,也将深植在大马人民的心中,为后代所景仰,因为这是确保马来西亚各族人民代代和睦共处的基石。…

在疫情中的感恩 pg.8-9

纸上讲坛 整理:周莉怡(本报实习生)讲员:苏慈安牧师讲题:在疫情中的感恩经文:帖前一章1-10 节日期:2021 年10 月24 日 从去年到至今,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疫情。在疫情中,我们是否感谢上帝?疫情又是什么呢?苏慈安牧师以“COVID”一词概述目前的情况: Closure——关闭解封Overburden——负担过重Vagueness——含糊不清Idleness——懒散无聊Distres——消沉压力 简言之,”COVID”是封闭,不是环境封闭而是自我封闭。由于疫情所带来的都是苦,在患难的生活之下,我们还会学习感恩吗? 苏牧师指出,这一次疫情大大考验基督徒的信心、爱心和盼望。当时,帖撒罗尼迦教会也是在大患难的生活中,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人信主是件新奇的事情。由于罗马人和犹太人认为基督徒成立教会是不符合规矩,故对教会讥笑,甚至压迫等。教会受到许多压迫,生活在苦难中。保罗得知后,就写信劝勉帖撒罗尼迦教会。 保罗对上帝的感谢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一1-10 里,保罗为着受大患难的帖撒罗尼迦教会感谢上帝。首先,保罗为他们的信心感谢上帝(一3a、4-8);因为在患难中,他们坚定信仰,也依旧喜乐。甚至,他们对上帝的信心还成为马其顿的榜样。保罗为着他们在信仰上的信心感谢。 接着,为他们的爱心感谢上帝(一3b、9)。在患难中时,他们依旧热情对待宣教士。他们愿意放弃所敬拜的偶像,完全归于上帝,侍奉上帝,爱人爱神。 然后,为他们的盼望感谢上帝(一3c、10)。盼望是从耶稣基督为人们的罪死而复活而来;这给信徒带来救恩和盼望,拯救他们脱离患难,并知道上帝在将来必审判逼迫他们的人。 在患难中,保罗为提撒罗尼迦教会的爱心、信心和盼望感恩。在疫情当中,我们也要学像保罗一样感谢上帝。 在疫情中感恩的10件事 关乎信心 1.我们是一个脆弱的人。在疫情中所面对的死亡恐惧,基督徒应当更加的信靠主;越脆弱的我们,越要依靠上帝才能越平安。 2.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着疫情,在家中的时间剧增;在如此的情况下,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加,争吵也增加。基督徒需思考自己的信仰,信靠耶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与体障者同行 pg.4-7

伤健融合系列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ahann1203@gmail.com,欢迎交流】】 营造无障碍环境与体障者同行 所以,教会要服侍残障人士,不是等残障人士来到教会才打造无障碍空间,而是先进行无障碍建设,才能有效的服侍他们。 最近在香港上映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妈妈的神奇小子》,讲述了关于一位创造了世界残奥田径纪录的香港选手苏桦伟的故事。因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严重黄疸病,导致苏桦伟脑部受损,引起了四肢痉挛和弱听。即使面对许多的挑战和社会不一般的眼光,苏妈妈始终陪着他,努力地跑出了属于他的成绩。他的努力证明有残障的人不是没有希望的,他们可以自力更生,也能够融入社会,甚至在各个领域中作出贡献。 根据大马统计局的数据,在2019年时已有197,414人登记有肢体障碍。肢体障碍类别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四肢缺损、脊椎神经受损、中风、软骨发育不全、创伤性脑损伤、脑瘫或其他导致肢体障碍的慢性疾病,如: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等等。尽管政府在2008年公布在公共服务领域保留1%工作机会予残障人士,但这个目标并没有真正达到。残障人士要融入社会的群体生活仍然受到许多限制,因为缺乏对他们友好的设施、交通系统、工作机会、教育系统、运动娱乐,以致使他们寸步难行。 教会对肢障者的需要不够敏感 在基督教信仰群体里,我们对肢体障碍者的需要也不够敏感,不论在建筑设计上或教会礼仪上都忽略了他们的需要。Eiesland曾从宗教社会学的进路来解构基督教有关残障的比喻、象征及礼仪,他认为有些传统的神学诠释不自觉呈现了一种“身体健全主义”的迷思,造成教会无法多面向地看待身心障碍者,只把身心障碍者视为可怜人,需要被关怀的弱势,以致变相地边缘化身心障碍者,加深一般人对身心障碍者的歧视。 他说道:“在教会长大,又终身残障,让我得以了解宗教信仰对残障者的诸多回应。那些卫教的说法可以用一些熟悉的话来总结:‘你在上帝眼中是特别的,所以你才会残障。’或是‘不要为你现今的痛苦忧虑,到了天家,你就会成为完全。’;‘感谢上帝,情况没有更糟糕。’别人告诉我,上帝透过残障来磨练我的性格。到了六七岁,我相信我已经养成了受用一生的好品格了。我家人常带我去医治特会,但我从未得医治。人们问我是否有隐藏的罪,但这些罪必定得隐藏得很好,以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所听到的这些对于残障的宗教诠释,都不足以说明我的经验。” “身体健全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会中随处可见。在职场上,有反歧视法令的要求,必须聘用残障人士为员工,但教会常对于身心障碍者是否按立为牧者有迟疑,甚至直接投反对票,拒绝有障碍的人担任牧者。 另外,教会的圣台设计基本上是不会考量到轮椅使用者,教堂的空间和椅子摆设也不会顾虑是否对轮椅使用者不方便,无形中就“禁止”了体障者进到教会,就算进到教会也不一定能与其他弟兄姐妹一起共享教会礼仪。卢云在《亚当——神的爱子》一书中提到:“教会没有完全接纳亚当(特殊儿),因为他的残障而不让他与同龄的儿童一样领受圣餐和坚信礼。当父母知道他因为残障而无法被接纳领受圣礼后,感到非常难过。” 此外,在教会事奉的列表中,大多数的教会通常不会先询问体障者的意愿,就自动将体障者排出在事奉行列外。台湾长老会的陈博文牧师,曾写过一份详细的残障者计划书,但他的计划书却遭到长老会牧长的批评,说他的计划书内容曲高和寡,难以实践。他也希望在总会的社务发展委员下设立残障关怀小组,但得到的回应往往令他失望。 这种现象显示了教会未能真实地与体障者交往,倾听他们的故事,而只是倾向于从帮助者的角度与他们说话或为他们做事。体障群体需要的是教会能更深入地了解身心障碍者的经历,这样才能让相对健全的人对他们的经历产生同理心,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教会不应将他们标签“有病的公民”,而是将他们视为上帝的孩子,允许他们进入“身体”(教会),成为其中一个肢体,甚至让他们参与在教会的事奉和领导团队。 诗巫脊椎损伤协会曾发信件给一些教会,恳请牧者安排时间让协会的成员到教会分享残障事工,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残障人士的需要。但令人难过的是,有几间教会不愿意接纳,甚至以还没准备好或以没负担为理由,但也是有好些愿意开放让他们前往分享的教会。6因此,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以及教会(伤健融合),我们必须消除“身体健全主义”,且要共同努力打造无障碍的环境。 圣经中的“伤健融合” 《马可福音》二章1-12节呈现出障碍者与健全人之间的融合场景: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除了 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 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上帝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经文中的瘫子,按照现今的身心障碍分类属于肢体障碍。他一生都在褥子上生活,无法自理,每天都需要有人来为他打理衣食住行。在古代社会,希腊人常将体障的新生儿立刻杀死。在西元前五世纪的罗马,有明文规定:畸形儿必须立刻被杀死。…

舍弃也有时 pg.3

抓鼠有感 文/翁震凌 圣经里记载着一个耶稣说的比喻:有位财主田产丰富,但是仓房不够用,于是他想拆了现有的,盖个更大的,好收藏他一切的粮食与财物。然后,财主就对自己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但上帝却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十二16-20) 我虽没家财万贯,田产丰富,但向来爱买书,这些年积累下来,也小有数目,甚至常为此小小得意。但前阵子房子装修,我的这些“最爱”却成了我的“最痛”。由于家里地板要全换成复合式木地板,虽不算什么大工程,但原有的傢私物品都得全部移位才能施工,彷佛搬了一次家,着实累人;尤其那一整排装了一、两千本的书柜,一旦搬动虽不致伤筋动骨,却也令人腰酸背痛。 装修完后,还得将这些书重新归位。我原将它们一一分类,十分清楚;可由于数量太多,收拾到后来实在是失去了耐性,就胡乱地将它们塞进书橱书柜中(甚至有种想要扔书的冲动)。我与两位好友分享起这事,他们深有同感,不约而同地表示最近都在操练着“断舍离”的功课,劝我不妨试一试将一些书籍挑出来送人或是便宜出售。 对我而言,不管是送或售,都像是硬生生从身上割块肉下来,很是舍不得。其实过去不是没想过要将一些书转送或转售出去,但每回看着那些买回来许久却仍原封不动的书,都会自我“催眠”地说:或许某天有时间,我就会拿起来看呢?!然而,这样的话说了好多年,那些书却永远没拿起来看过。 如今,我已在“不惑”与“知天命”之年中过渡,许是想到自己的余生未必有自个儿想的那么长,更多是想到耶稣的那个比喻——谁能知道,今日我或还在高枕无忧,明日的我会不会就魂归天国了呢?!那留下来的许多书,就成了别人要代为处理的“负担”了。再者,就算再给我三、四十年的阅读时光,“阅读口味”肯定有所改变,某类书籍也不会有兴趣再读了,留着何用?! 圣经传道书三章1节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不仅生死有时,栽种拔出有时,杀戮医治有时,拆毁建造有时……保守有时,舍弃也有时……如此一想,有些书与其留在手中,还不如送人出售,让真正要读它或需要它的人受益,不是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