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CMC 第8 届宣教大会
整理:翁震凌(特约编辑)

主题二之“彼此同心”
苏诺铭:身体的合一与多样性

苏诺铭会督于6月11日晚上,透过以弗所书四1-16节继续主讲主题二“彼此同心:社体、合一、成长”。他表示,世界普遍认为教会不团结(教会内的人也有同感)。

约瑟当埃及宰相后,他弟兄因迦南饥荒到埃及,约瑟与他们修复关系后,送他们回到雅各那里时,曾吩咐他们在“路上不要相争”(创四十五24)。主耶稣在大祭司祷告中为教会合一祈求,好叫所有人合而为一。但历史告诉我们,教会与基督徒常犯了“在路上相争”的毛病。苏会督指出,基督徒合一具有宣教意义,因我们的合一要让世人认识天父,且相信祂差遣了耶稣基督。

教会合一乃因三一真神的合一(三一神──一位上帝,三个位格的合一是奥秘);而三位一体的合一须在基督社体中展现,在教会生活中显而易见。教会和教会的合一实则反映三一真神、三位一体的荣耀。

身体的合一

基督徒蒙召所过的生活,当与所蒙的呼召相称(一个配得上帝呼召的生命)。以弗所书四4-6指出,三一上帝是我们合一的基础。保罗说,上帝超乎万有之上,祂有主权,施行权柄,统管万有,超越万有,也在万有之中;而这正关乎我们共同的福音或救赎经验。使我们合一的不仅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位有权柄的上帝,我们还共享同一个救赎经验。对卫斯理兄弟而言,教义就是救赎的教义。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和圣灵合一同共救赎我们,使我们得称义、成圣,最终得荣耀。上帝贯通万有正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工作。因此,圣父掌管我们,圣子住在我们里面,圣灵通过我们工作──三位一体的合一要在代表三位一体合一的社体中表现出来。

苏会督谈到保罗提到的教义、礼仪和架构时表示,保罗说的一信与一个指望,指的乃是教义──我们相信圣经中关于上帝救赎及未来盼望的教导。我们称教会是使徒性、大公、合一的、神圣的教会;而此处的教义、使徒的教导就构成教会的根基,在所有世代、所有人中被持守相信。如今,我们既属于这教会,在这教义里合一,这教义也为我们划定界线(如果我们越过了这界线,就不是基督徒了)。因此,我们通过颂读《使徒信经》或《尼西亚信经》,奠定信仰根基与核心教义,划定界限。约十七17,耶稣祷告说,真理使我们成圣,我们须持守教义──圣经所教导的──因它使我们成圣。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圣经与耶稣的救赎。我们同有一个指望,就是盼望耶稣再来的日子。简言之,我们同心乃因我们有同样信仰,持守相同教义。

保罗说的“一洗”(洗礼)同样具有合一之意。洗礼是教会圣礼之一,但不幸的是,教会常因洗礼或圣餐而分裂。苏会督称,我们不仅要在教义上合一,在礼仪上也同样合一。初期教会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不合一,一是异端。教会要如何处理“异端”与“不合一”呢?在这历史背景下,教会就产生主教制(只有特定的人被授权传讲和教导上帝的话语),以便与日益猖獗的异端邪说抗衡。同样的,只有被授权的人才能主领圣餐,以避免教会因圣餐而被不同派别分裂。教会就产生体制维护教会的圣餐和礼仪;换言之,教义与礼仪均受到主教制的“保护”。

身体的多样性

苏会督指称,以弗所书四章不仅谈及教会的合一,还有多样性(基督身体的多样性)。每个人蒙召都是照基督所量给每个人的恩赐(弗四7)。基督的身体因著上帝恩典赐下不同恩赐,予人不同的职分,藉此创造“神圣的多样性”。我们蒙召,上帝的恩赐就在生命中彰显祂的主权和创造性,是上帝的恩典创造了“健康的多样性”。

林前十二11说:“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将这段经文与以弗所四7结合,会发现耶稣与圣灵完美和谐地同工,上帝也在其中(林前十二18)。三一上帝(圣父、圣子、圣灵)在分配恩赐、创造神圣的多样性等决定是一致的。然而,“多样性”一旦没有建立在三一真神的合一中,就会面临各类问题,甚或带来破坏。三一真神的合一意味著教会生活中信徒要合一。若我们缺乏这真理作为基础,“多样性”就会带来分裂与混乱。因此,有关恩赐与职分,教会的“多样性”是特质,也反映上帝创造的多样性,我们理当享受与庆祝并领受上帝创造的“多样性”。

林前十二7:“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所以恩赐与职分“多样性”是为了装备圣徒,做事奉工作,建立基督身体,直等到我们在信仰上同归于一,“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2-13)。“多样性”的存在皆为了教会的建立,达到合一和成熟。我们不应为恩赐与职分争吵,理当同心敬拜神,在主里同工,如此信徒就能在合一和灵性成熟方面成长,达到基督完全长成的身量。

苏会督惋惜地道,若我们没有与三一神紧密连接时,肉体、世界和魔鬼就会紧密合作,试图搞垮教会与信徒,破坏上帝工作;“多元化”也变得不健康,造成分裂。保罗提醒我们要留意“罪”的问题,脱去旧我,除掉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弗四31),穿上新人。因为,人的罪性与自我中心是造成教会问题的根源之一,破坏了教会中的合一。

保罗提到教会另一个重要问题──异端,弗四14说:“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林前三3也指出教会中出现不同党派,保罗称他们是世俗的,因为他们嫉妒与争吵。

“多元化”对现代教会来说是特别的挑战。以种族为例,种族是自然的“多元性”,但种族主义却充满罪恶,是人为的思维模式,是文化形式的“多元性”。他强调,我们必须尊重上帝创造的“多元性”,但如种族主义之流,却又应谨慎对待,我们更不应除去界线或上帝创造的独特性。因此,我们需分辨健康的“多元性”与罪恶的“多元化”。

苏会督提出三个等式,帮助信徒思考合一与多样性:

1.合一减去多样性等于邪教。邪教尝试破坏或剥夺任何形式的多样性,强制推行一致性(如有同样的穿著、以同样方式说话等等),以一致性取代合一。事实上,这往往形成“从众”的精神,这更非基督徒门训。

2.多样性减去合一等于群众,意即每个人都是个体,皆为个人主义者,以个体方式敬拜时,以个方式经历上帝,以个体方式生活,这是群众;虽然有“多样性”,但缺少合一。

3. 多样性中的合一等于社体,这才是真正符合圣经的灵性,乃是合一加上多样性──这是三位一体的本质,三个位格却合一的存在。我们必须认清健康的“多样性”和罪恶的“多样性”。我们的挑战也是在“多样性”中找到合一,以经历真正的社体。

社体的实践方式

接下来,苏会督提及几个实际应用方式,以成为实践合一的社体。

首先,信徒要看到独处与社体之间的联系。社体的好坏取决于成员,德国神学家潘霍华曾指出独处与社体间的关系。他所写的《团契生活》中曾说: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这样的人只会伤害自己和群体。当上帝呼召我们时,我们是单独地在上帝面前,单独跟从祂的呼召,单独争战和祷告,单独死去,单独向上帝交帐。我们不能逃避自己,因上帝亲自拣选了我们,若我们不愿单独负责,就是拒绝基督的呼召,也与蒙召者的团契无分。若我们没有与基督合一,没有在上帝的同在里,操练与基督独处,就会形成一个糟糕、功能失调的群体,缺乏内在生命,只有社交生活。苏会督称,教会成员内在生命若是灵性的贫穷,那建立社体的努力就会失败。因此,教会的任务不仅要成为社体,也要鼓励成员单独与上帝独处。

潘霍华同时也认为,倘若我们不能在团契中生活,就当小心独处。所以他写到:“你蒙召是在社体当中,这呼召不是单独对你,你乃是在呼召者的社体中背起十架,争战与祷告。你不是单独的死亡和末日,你不过是耶稣基督大教会的肢体罢了。你若轻看弟兄的团契生活,就是拒绝耶稣基督的呼召,独处只能给你带来不幸。”潘霍华的意思是:没有独处,就无法建立社体;没有社体,就不能培养独处,两者缺一不可。

卢云在反思路加福音六12节后提到,耶稣独自上山,整夜独自祷告,下山后把门徒召来,选了一些人成立门徒团体,带他们开始服事,这过程就是从独处到社体再到事工。苏会督认为,我们常专注在事工,然而服事中产生许多误解、争吵、分歧和各样问题,于是焦点就转向社体(组织退修营会帮助社体等等)。在建立社体过程,发现社体成员的祷告生活缺乏活力,没有操练独处,内在生命贫穷。我们继而又将焦点放在“独处”──组织静修营,帮助信徒操练默想等等。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学效耶稣,从独处开始,以此成为社体、使命和服事基础,就能让我们走在正轨。上帝藉著圣灵的能力,使我们与基督合而为一(独处),使我们彼此同心(社体),也以祷告同心向世界宣教(使命与服事);这才是正确的流程,并应用在生活及教会生活中。

其次,苏会督认为品格与社体也有密切关连,而社体素质取决于个人品格。举例来说,若社体中每个成员都是慷慨的人,这个社体绝大多数就是慷慨的社体。圣灵果子(基督徒品格)不仅是在个人,也要重现在基督徒社体(教会)总体生活中;外人也透过观察社体特点来认识教会。因此,教会应具有三一上帝的特征,表达爱与圣洁(弗四16)。

另一点则是用爱心说诚实话(弗四15)。苏会督表示,有些人爱却不说真话,这只会引向一个放任、混乱、反道德的社体,悖逆上帝;有些人说真话却没有爱心,成立律法主义者,残酷无情。教会历史中,两者皆有。他称,相较之下,用爱心说诚实话更难,因为要同时拥抱真理与爱心,二者皆不能妥协。唯有通过十字架才能达致,因十字架同时拥抱上帝的真理、圣洁、怜悯与祂的大爱。故而,当我们用爱心说诚实话,就像是背负十字架,可能痛苦或艰难,但如此做时却能使基督得尊荣。为此,教会当用爱心说诚实话,以成为一个真正反映三一上帝的社体。

苏会督也就如何处理分歧提出建议。卫斯理教导我们必须分辨教义和观点的区别,苏会督则加上教理(Dogma,即基督教圣经的真理),且是不容置疑的。他称,信经是教理,还有三位一体的上帝,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相信基督的死与复活,祂的再来等等皆是教理;我们不能在教理上妥协,甚至为教理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至于教义,是我们对圣经真理的解释,教义各不相同,乃取决于如何解释经文。苏会督表示,我们即使遇到持不同教义的基督徒,也不要“自相残杀”;我们应对自己的教义有自信,也可以接受别人对圣经教导有不同的想法。至于处理不同观点,卫斯理认为我们要和平共存,莫要浪费时间为观点争吵。不过,苏会督也坦言,有时观点被人为地提到教理的层面,教理却被降到观点的层次,造成混乱。因此,他一再次强调:教理要坚守,不能妥协;教义要自信持守,但有足够怜悯与恩典理解不同意见的人;观点的保护力度则是最轻的。

谈到分享的力量时,他直指初期教会乃以分享闻名。基督徒彼此分享,他们当中没有缺乏(徒四32-34),这是一个真正基督徒社体的美丽标志。林后八14,保罗也提到让富余的人捐助不足的教会,希望他们可以均平。卫理公会正是实践这教导最好的教会,因她是连结的教会,理念则是共同分享资源。苏会督认为,分享的力量是真正基督教社体的标志。

最终,苏会督直言,教会做决策需反映出彼此同心的基督徒社体。徒廿七提到保罗被带往意大利,在开船前,保罗不同意起程,但掌船的和船主(专家)则认为可行,大多数人(廿七12)也同意开船,连天气(微微起了南风)都良好。所以,他们没有接受保罗的建议,最终遭遇海难。苏会督藉此表示,有时专家或多数人意见,甚至是环境因素也可能指向错误的方向。因此,苏会督勉励信徒做决定时需寻求上帝,聆听敬畏上帝之人的看法,祷告寻求主的意思。我们更不能满足事物现况,重复过去的习惯,反倒要常常寻求主,成为敬虔的社体。

他总结此讲时,表示“彼此同心”的社体来自三位一体的上帝,唯祂有能力塑造一个真正的社体(灵里合一源于上帝)。藉由祷告生活、品格塑造、在爱中说诚实话(沟通)、处理分歧、分享及做决策,寻求合一且认识健康的多样性,结合二者成为真正的社体。让我们成为敬虔的社体,一切从我开始!